医生鼓励癌症幸存者思考如何重新生活

6月6日是世界癌症幸存者日,新加坡癌症登记处的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癌症确诊人数共有7万4536人,高于2008年至2012年的5万7303人,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会随着年龄增长增加。

她指出,一般人误以为癌症幸存者完成治疗后就能完全感觉生活恢复正常,事实上与病魔的抗争可能在病患的精神和身体上留下长期副作用,需要时间调整。“癌症能改变人生,除了治疗后身体可能出现副作用,例如叶切除术会减少肺活量,病患也可能经历情绪变化和忧虑,像是癌症复发的不确定性。由于不同人对良好的生活素质定义不同,我鼓励癌症幸存者花时间寻找人生定义,思考如何重新生活。”

他在停学一年后,去年8月返校学习,最终考取让自己满意的成绩,也活跃于国立癌症中心的支持小组之一,通过自身的经历激励其他年轻病患。“我所经历的一切让我想探索社会心理肿瘤学,希望能回馈社会及帮助将来的病患。”

自2018年就一直盼望生第二胎的王渝萱,于2019年意外发现自己患有第二期肺癌,必须立刻进行治疗且延后身孕计划。如今她已完成治疗,病况稳定且处于观察期,她将在年底复诊时和医生讨论接受人工受孕。

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癌症教育与资讯服务主任兼肿瘤内科副顾问郑伊琳医生相信,未来不只能进一步提高癌症生存率,也能继续改善癌症幸存者的生活素质。

经历过两次癌症复发的朱国宜(56岁,退休人士)2014年被诊断患上第三期肺癌,经历三年化疗让她非常难受,包括一次长达五小时的化疗过程、严重作呕及失眠等副作用让她感到非常疲惫。

24岁的林伟哲2019年就读新加坡国立大学心理学系的第一年时,被诊断患有第三期肉瘤,他如今还在接受化疗。

2017年经历第二次癌症复发时,朱国宜很想放弃化疗,直到被转介到国立癌症中心,医生推荐她尝试新药物。她说:“新药物有效缓解许多副作用,让我恢复部分生活素质,甚至在疫情暴发前,我计划环游多个国家。”

39岁的项目发展高级经理王渝萱是在2018年,决定接受保险公司提供的全身体检,发现肺部有个小肉结。因医生当时没指出情况紧急,加上工作忙碌,她延迟进行进一步检测,直到2019年中看诊,才确诊为肺癌。

虽然年纪轻轻就须经历两次大型手术及多次化疗,林伟哲却从未放弃,也继续保持乐观。

由于癌症复发让她很难长时间回返工作岗位,朱国宜决定在2017年辞去旅游机构的工作,无意中发现她有画画的天分和兴趣,从中找到人生乐趣。

但在过去数十年里,癌症治疗技术突飞猛进,五年存活率从2008年至2012年的53.1%,增至2014年至2018年的56.7%。

“如今除了有更多癌症在早期阶段被检测出,我们也能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支持性护理,让病患确诊后的生存率更高。加上医疗服务变得更广泛且民众对于癌症的知识提升,接受癌症检测的人数也有所增加,更多人会尽早寻求医疗帮助。”

“我起初以为体检结果一定有误,听到确诊消息后非常震惊。当时我满脑子只想着若要立刻进行手术和治疗,接下来已计划好的活动会否被打乱且如何调整。”

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癌症教育与资讯服务主任兼肿瘤内科副顾问郑伊琳医生相信,未来不只能进一步提高癌症生存率,也能继续改善癌症幸存者的生活素质。她也指出,癌症幸存者可能出现长期副作用,需要时间调整。

配合世界癌症幸存者日,国立癌症中心将在本周六,早上10时至中午12时,举行网络讲座,有兴趣者可上该中心的官方面簿报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