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八家媒体是《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海峡时报》《今日报》、亚洲新闻台、8视界新闻,以及慈母舰(Mothership)。
三新闻事件涉及种族课题受热议
义安讲师事件特别引人注目,也许是因为相关视频较长,以及视频中人物的言语交锋激烈。视频中,讲师对跨族情侣说出不少带有刻板成见的话,这或许引起少数种族的共鸣,因为他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类对待。
——国大传播及新媒体系高级讲师彭丽珊博士
例如,英文单词“discrimination”(歧视)带有愤怒、厌恶、恐惧和悲伤共四种情绪,“united”(团结)则与信任有关。
《联合早报》“种族与我们”系列报道的第三篇,针对过去一个多月的相关面簿贴文和留言进行数据分析,
并邀请学者解读,进一步探悉网民对本地种族事件的反应和观点,了解舆论走向。
“从数据分析看来,新加坡民众,至少社交媒体上的年轻群体,还是相当明辨是非、态度理性和洞察敏锐的。”
按个别情绪来看,与信任有关的词汇在使用上占比最高(22%),其他依序为期待(14%)、恐惧(13%)、喜悦(13%)、悲伤(12%)、愤怒(11%)、厌恶(8%)和惊讶(7%)。
但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马修博士(Mathew Mathews)认为,“哈哈”也可能是一些人愤世的表现。
《联合早报》分析八家本地中英媒体过去一个多月有关种族课题报道的面簿贴文,发现讨论虽热烈,但网民留言大致理性和正面,与信任有关的情感词汇在使用上占比也最高。
上述期间发生了三起引发舆论热议、涉及种族课题的新闻事件,即人民协会误将马来新人婚照制成社区开斋节活动的人形立牌、义安理工学院讲师当街辱骂跨族情侣,和华族妇女敲锣干扰印族邻居膜拜。
电脑根据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信息技术研究所的词语情绪词典,将留言内的词汇归纳为积极或消极情绪,也按八种基本情绪归类,即愤怒(anger)、期待(anticipation)、厌恶(disgust)、恐惧(fear)、喜悦(joy)、悲伤(sadness)、惊讶(surprise)和信任(trust)。
延伸阅读
分析结果显示,留言的情感色彩多倾向积极正面(56%)。
为进一步了解舆论走向,本报也对所有贴文的3万1000余条中英文字留言,进行情感分析,但未纳入纯图片的留言。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吴佩松受访时说,他认为围绕义安讲师事件的讨论最热烈,是因为这是“再明确不过的种族歧视事件”。相比之下,其他两起新闻事件的种族歧视意味较模糊。
吴佩松指出,这两天分别发生了义安讲师身份曝光,以及他被校方开除的重大进展。他认为,“哈哈”在这里并非表达高兴或快乐,而是带有嘲讽意味的大笑,人们对这名种族主义者被起底和最终自食恶果,感到畅快。
3万余条留言文字 归类八种基本情绪
最近,涉及种族课题的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引起政府和大众关注,也在网上掀起广泛讨论。
“他们的生活经历与观察或许让他们觉得近期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其他许多种族歧视事件往往未被报道或遭到忽视。”
本报分析了它们今年5月29日至6月21日,在面簿发表有关种族课题的100多则贴文,及贴文下的4万多条图文留言。
“视频中,讲师对跨族情侣说出不少带有刻板成见的话,这或许引起少数种族的共鸣,因为他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类对待。”
吴佩松以人协立牌事件为例说,或许有人会认为人协职员只是不够敏感,有的则认为事件暴露了涉事职员不了解马来族传统服饰,或对马来族持刻板印象。
此外,6月7日和17日的互动高峰中,网民最常使用的心情符号是“哈哈”。
讲师身份曝光及被开除最受注目
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贴文的总互动次数出现了四个高峰,三个是与义安讲师事件有关。其中,讲师身份曝光的新闻,热度最高,互动次数冲破3万7000次。最后一个高峰出现在人协取消与事主的会面之后。
在国大传播及新媒体系高级讲师彭丽珊博士看来,义安讲师事件特别引人注目,也许是因为相关视频较长,以及视频中人物的言语交锋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