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或第三学年开始,国大学院学生将与不同学科的同学协作,为非盈利组织等机构面对的实际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通过回教社会发展理事会的安排,就读阿裕尼回教学校的哈基姆参加了国大学院讲解会,发现学院教育着重广度,与自己接受的国际中心会考课程(简称IB)类似,于是决定报读。

在国大安排下受访的新生都很期待国大学院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教育,以及校园寄宿等学习体验。立志学法律的哈基姆对物理与电脑科学也感兴趣,国大学院多元的学习选项可让他接触不同学科。

对学生最大吸引力 是课程兼具深度广度

她说,面试过程没有想象中严肃,其中一题要她介绍自己阅读的书或观看的节目,她于是分享对迪士尼动画的喜爱,也谈到动画题材的演变。

学生将与不同学科同学协作 为非盈利组织制定解决方案

首届学生约24%是国际学生,在学院预计的目标内。他们来自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美国等地。

同样注重跨学科学习的博学计划每届有约220至240名学生,耶鲁—国大学院则是每届约250人。

新加坡国立大学新设的国大学院(NUS College)首届有约7000人报读,超过1000人获得面试机会。作为一所荣誉学院,学生除了在各自的院系念主修学科,也须在国大学院修读共同课程与特定学习单元,接受跨学科教育。

毕业自诺雅初院的何佳雯(19岁)将就读国大商学院,也是国大学院新生。她念初院时开展过一项理财计划,向同学宣导理财知识,也曾到兀兰的接见选民活动当义工一个月。“我曾想报读博学计划,不过国大学院集合博学计划和耶鲁—国大的特点,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我期待在校开展有意义的项目,塑造学院文化。”

陈西文目前也兼任法学院院长,他强调,国大学院要吸引的不单是学业强的学生,他们更要对跨领域感兴趣、有国际思维和领导潜能、勇于开拓新道路,并热衷于服务社会,但跨学科不代表精专学科不重要。“问题是不按学科分类,重要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要培养的是在一两方面有精深专长,同时又能与不同学科的人协作的人才。”

将保留寄宿型学院 及18人至20人小班制特点

提供博雅教育的耶鲁—国大继续办课,直到最后一批学生于2025年毕业,博学计划在籍学生则会转到新的国大学院。国大当时解释,新学院可提供更负担得起且灵活的跨学科教育,让学生从各院系多达50个选项中选择主修学科,比耶鲁—国大的14个多。

国大学院院长陈西文教授认为,学业方面的成就不代表人生的成功。“个人也需要韧性、克服困难的毅力、团队协作与沟通技巧。这项跨学科项目可促使学生与具有不同观点和能力的人协作。面对实际问题,他们有机会尝试,在错误中学习,并且意识到自己可以如何为社会作出贡献。”

国大学院将制造机会让新生与耶鲁—国大学生交流。迎新活动会安排耶鲁—国大及博学计划在籍学生向新生介绍学生团体。陈西文指出,现有学生团体是否延续或以其他形式发展,得看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应由他们决定。

旨在结合耶鲁—国大学院与国大博学计划特长的国大学院今年8月迎来首届约400名新生,占76%的本地学生来自各初级学院、理工学院和回教学校等学府;其中20多人是理工院毕业生。国际学生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半数来自亚细安。

7月正式出任国大学院院长的陈西文教授(Simon Chesterman)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透露收生情况。他强调,多元化学习社群有助于促进更丰富的跨学科交流与机会,因此乐见院方录取多元背景的学生。

陈西文也出任国大副教务长(教育创新),负责推动教育的创新实践方案,包括把国大学院的试点计划推广到其他学院。针对接下来的计划,他希望从价值观教育、创意培养和科技应用这三方面着手,其中“体验影响力”项目的目的便是让学生有机会服务社区,发掘工作的意义而不单是物质方面的利益。

院长乐见学院 录取多元背景学生

新加坡国立大学新设的国大学院首届有约7000人报读,超过1000人获得面试机会。作为一所荣誉学院,学生除了在各自的院系念主修学科,也须在国大学院修读共同课程与特定学习单元,接受跨学科教育。

另一名国大学院新生林文心(19岁)在南洋理工学院就读网络安全与数码法证课程时表现优异,被国大计算机学院录取。林文心之前有意报读耶鲁—国大学院,她在看过国大学院的课程后,认为虽然少了耶鲁的光环,学院提供的学习内容和机会仍具吸引力。

被录取的韩国籍学生蔡煐仁(20岁)将在国大主修生物医疗工程学和设计。她曾在韩国、美国和巴西受教育,这次是看中国大的强项,也想体验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于是决定踏出舒适区。

除了成绩,国大学院在遴选学生时也考虑学生自我介绍的文章和面试等表现。

另外,寄宿型学院以及18人至20人的小班制特点也会保留。首届学生会有至少两年住在国大大学城的桂树学院,这个原本提供给博学计划学生的宿舍有600个床位,部分在籍学生继续入住,担任新生的学长,其他学生可搬到耶鲁—国大的宿舍。

被国大学院录取的哈基姆(Hakeem,19岁)将是国大法学院学生,会在服役后于2024年到国大就读。国大学院共录取五名回教学校毕业生,其中两名男生后年开课。

国大学院的学费也比耶鲁—国大一年约2万元的公民学生学费低,学生只须支付所属院系的学费。以国大人文与理学院为例,今年的新生公民学费是一年8250元。国大学院透露,首届学生有三分之一领取奖学金或助学金。

她说:“我反而更期待成为首届学生,相信会有较多机会。最吸引我的是‘体验影响力’这个项目,因为我有兴趣和其他机构合作,创造实用的方案,例如借助科技来改善人们的生活。”

长达至少两年的“体验影响力”(Impact Experience)学习项目是国大学院课程的一部分,所有学生毕业前都须参与。

去年8月,国大宣布与美国耶鲁大学合办10年的耶鲁—国大学院停止招生,将与国大博学计划(University Scholars Programme)整合并在今年成立新学院。

首届学生中,半数是国大人文与理学院学生,四分之一来自计算机学院,其余来自法学院、商学院,以及设计与工程学院。整体而言,45%的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类课程。

陈西文指出,到了稳定阶段,国大学院每届学生会有约500人;教员约100人,其中35人来自博学计划,20人来自耶鲁—国大。国大学院许多学习单元都由双方联手策划,但他强调学院“并非博学计划2.0,也不是耶鲁—国大轻简版,而是新的学院”,在双方建立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以更有经济效益的方式让更多学生获益。

首批学生包括38名早前被耶鲁—国大录取的男生,以及58名被博学计划录取的男生。他们因服役延后升学,可选择到国大学院。被耶鲁—国大录取的男生有超过半数决定到国大学院。

国大学院副院长吴佩松将负责策划这个项目,以及海外学习等特别课程,他也是国大社会学系副教授。其他副院长包括负责学术事务的哲学系副教授黎辉杰、负责外展工作的物理学副教授郭淑瑛,以及寄宿课程与增益项目的王小妍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