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家在俗称书城的百胜楼广场地上作画,原意是要呈现书本满溢的效果,却让部分书店业者感觉书本被随意践踏,但也有业者认为应包容文化和艺术创新。
从业27年的友联书局董事经理马晓敏告诉记者,每个人对艺术会有不同诠释,这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尝试。“百胜楼书香十足,本就是一个文化圣地,我们应该可以包容文化和艺术创新。”
新加坡仲夏夜空大型文艺活动从星期五(8月19日)开始,到下周六(27日)结束。活动尚未开始,其中一幅画作在星期三亮相时,即引起业者热议。
他认为,这幅作品或许可以采用更好的处理方式,如兼具互动性,也许就不会令人被冒犯。
她认为,老一辈思想保守,画家或应事先咨询书城负责人或公众。
《联合早报》记者星期四傍晚5时走访现场,白天的画作看起来仿佛地上裂开,黑洞周边有多本翻开的书籍。当天色暗下,用磷光胶(phosphorescent gel)勾勒的书本在紫外线灯下亮起时,则相当引人注目,但停下来欣赏作品的人不多。
本地作家叶孝忠受访时说:“我能够理解业内前辈的看法,我们本就很尊重书本,踩在书上的确会引起焦虑和不安。”
《联合早报》记者星期四傍晚5时走访现场,白天的画作看起来仿佛地上裂开,黑洞周边有多本翻开的书籍。当天色暗下,用磷光胶勾勒的书本在紫外线灯下亮起时,则相当引人注目,但停下来欣赏作品的人不多。
“作为华文出版业者和从事文学事业者,我理解这种好像‘被刺’的感受,但这能让社会更关注书业的困境和挑战,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作家协会会长林得楠受访时说,艺术家解释作品要表达书籍“飞出黑洞”,这是积极的,但书业人士的观点却是书本“飞入黑坑”、是消极的诠释,这也许是艺术永远存在的矛盾,也是艺术的特性。
书城音乐书局老板娘陈丽辉(70岁)受访时说,“我们这一代人比较传统,父母从小教我们不可以踩书或坐在书上,我们看见这样的画作,会很讶异。”
他说,这幅画配合活动所作,特别选用磷光胶是要让作品中的书本夜里在紫外线灯照射下,呈现从地上飞跃出来的视觉效果,有如书本“复活”。
这幅画名为“书城”(City of Books),出自本地视觉艺术家贾法尔(Fish Jaafar,32岁)之手。他受访时说,印刷与书籍逐渐被淘汰,令人惋惜。他希望通过画作,致敬书城的往日辉煌,体现出书城的灵魂所在。
公众黄寿文(60岁,业余摄影)则认为,“作家或许对华人传统了解不深,不懂我们其实很重视书,他的出发点是对的,表达方式却错了。牛车水地铁站的地板上有大师的书法,每天任人践踏,却鲜少听闻有人不满。”
他说,这幅作品已经超越了艺术鉴赏课题,书业、出版业尤其是华文书业面对着艰难的困境,才让部分业内人士感到伤痛。
作者:希望通过画作致敬书城往日辉煌
贾法尔对公众的反馈表示尊重和理解,也希望公众能够了解作品的初衷与背后的意义。“我也有考虑不周之处,有些‘书本’在白天是看不见的,我已在这些书上补上颜色,这样在白天也看得见,可避免踩到它们。”
“新加坡仲夏夜空”活动节目策划总监周友君受询时说,即使阅读数码化,百胜楼仍是本地零售书籍的圣地,这幅画作旨在向传统致敬。“我们理解艺术作品可能不符合每个人的喜好,若有任何冒犯之处,我们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