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苏珊(48岁,客户经理)初次听说“碳排放”是在2008年,认识到物品制作和运输过程中会产生造成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但当时只觉得一切都还很遥远。
延伸阅读
“海员跑船一般都喝瓶装水,因为他们觉得饮水机的水有味道不好喝。但其实只要过滤做好了,一点问题也没有,每年还能减少浪费8亿7000万个塑料瓶,以及运输这些瓶装水的碳足迹。”
陈苏珊认为,个人减排和年长一辈的节省观念很像,可达到类似的效果。
屋外走廊“小菜园”也是用平日收集的雨水来滋养。这些自己种的蔬菜和香料每两三周就能收成,让打理小菜园的陈妈妈非常自豪。
在本地一家海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任职的陈苏珊,近来也把个人减排的理念运用在工作中,大力向海船客户游说停止购买瓶装水,改在船上安装饮水机。
她说:“减排跟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有冲突,可以在本身感到舒服的范围里减排。我的工作常常要去见客户,所以我得驾车,不过我买的是比较省油的汽车。”
“自我鞭策很简单,但不能强求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达到同样的标准。”
陈苏珊与母亲和弟弟同住在裕廊西的政府组屋。受访当天,她畅谈自己的生活减排窍门。
从出门自备餐具开始,到后来也自带饮料杯和购物袋,甚至是一日至少两餐素食……这些陈苏珊曾经要很有意识去做的事,如今已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习惯。
我所用的每样东西,我的生活起居跟碳足迹息息相关。我看得到气候变迁,也担心新加坡下来会面临怎样的天灾。就算我只是个体,从我的生活是可以减排的,这些小小的动作是有影响力的。
——陈苏珊 48岁,客户经理
陈苏珊坚信,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积少总会成多。“我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到,很小的动作也可以减排。”
直到2010年,在朋友的影响下,陈苏珊慢慢意识到自己也能为保护地球踏出第一步。
如果天气太热需要开冷气,她会设置在25摄氏度,三小时后关掉冷气换成风扇。煲汤、煮粥时,待水滚后倒入焖烧锅关火续煮,节省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