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科学局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透露,过去五年本地血库共采集约58万2200袋血液,其中3万2000多袋因以上两大原因必须销毁,这意味着平均每年有6400袋血液无法派上用场。

卫生科学局的统计显示,因输血而感染传染病的概率极微,以捐血次数为基准,B型肝炎的剩余风险(residual risk)是11万分之一,C型肝炎为260万分之一,爱之病则是230万分之一。

这是因为一些疾病在发病初期有其潜伏或隐性窗口期,即便使用高端检测仪器也无法检测出。

本地的血液54%是供手术使用,三成给一般疾病患者,意外或紧急事故的输血占比为6%。其中,进行肝脏移植的病人须输进最多血液,平均10袋;公路交通意外则须8袋血液。

过去五年,卫生科学局采集到公众捐出的血液中,约有5.5%不适用而被销毁。

目前,我国血库存量偏低,尤其是A+、B+、AB+和O+这几种血型。

公众捐出每一袋血液 卫生科学局筛查检测

公众捐血前,必须完成健康评估问卷,提供有关健康状况、近期出国记录和生活习惯等资料,并由现场医疗人员确认是否存在风险,如捐血后自己的健康出现问题,或血液无法被采用。

每当公众捐一袋350或450毫升的血液,卫生科学局会对血液进行传染病筛查检测,包括爱之病、B型肝炎、C型肝炎、E型肝炎和梅毒。

输进一袋红细胞,大概要两三个小时;血小板和血浆快多了,约半小时就输完一袋。

卫生科学局发言人说:“输血是根据紧急程度和临床需要来决定优先,由主治医生决定。血库存量不足时,紧急病人可优先使用。”

其中E型肝炎在2021年6月才添入检测单,目前E型肝炎已被确认为可通过输血受感染。发言人说,对健康的捐血者来说,E型肝炎往往无症状,不会引起并发症,但对免疫力低的人,如器官移植者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患,就很有可能因此感染慢性E型肝炎。

血液不适用最常见的两大原因,一是捐出的血液被检测出含传染病毒,二是捐血者在捐血后,因不同原因而要求血库不要使用他们的血液。

有意捐血者可上网www.hsa.gov.sg/make_an_appt预约捐血,减少等候时间,或www.hsa.gov.sg/donor_criteria查看捐血相关信息。

此外,所有血小板也会进行细菌检测。如有需要,当局会添加对其他疾病如疟疾的筛查。

发言人说:“只有那些对传染病和细菌检测呈阴性结果的血液才会供输血用。一旦呈阳性,采集血立即被隔离和销毁,我们也会发电邮通知相关捐血者。”

捐血者如果在捐血后的两周内,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和皮疹等感染症状,或是捐血后觉得自己的血液不适用,可拨打24小时免费热线(1800-2263320)要求销毁血液,无须提供任何理由,当局也不会加以追问。

卫生科学局统计显示 输血感染传染病概率极微

检测合格后的血袋会标上血型和使用期限加以储存。血小板储存温度是摄氏20到24度,保质期只有七天。红细胞为六周,储存温度介于摄氏1至6度;冷冻鲜血浆保质期最久,可达一年,但温度须保持在摄氏零下35度。

每袋血可拯救三条生命,因为全血会被分离成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供给不同血液需求者。

去年,卫生科学局对血液样本的检测,超过141万次。

发言人强调,在本地因输血而感染重疾的风险非常低,这有赖于严谨地把关和严格筛查,“到目前为止,血库没有发生过因捐血而被污染的事件”。

第一次捐血的黄颖梅(33岁,文员)花了不少时间详读问卷。“几个月前我来捐血,好不容易填完问卷,可是却因为血红素太低不能捐血,只好回家,吃完护士给的铁质补充剂再来。这次终于如愿以偿,感觉很好。”

最常见的两大原因,一是捐出血液被检测出含传染病毒,二是捐血者在捐血后,因不同原因而要求血库不要使用他们的血液。

每袋血可救三条生命

我国最高个人捐血记录是334次

当局也不可能对所有传染病进行检测,因此捐血者如实提供准确信息,最为关键。

去年,本地捐血者有7万4154人,捐出的血是过去五年最多的。最高的个人捐血记录是334次,有84人捐血至少100次,20人捐了至少200次。

罗伟鸿(47岁,德士司机)过去10年来定期捐血,每次捐血前都花时间完成问卷,“是有点麻烦,但为了保障安全,是必须要做的,如果血液有问题,害人害己,谁都不想输血后,得了不该得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