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假吸血蝠(Lesser Asian False-Vampire Bat),保育状态:从极危改善至濒危

新列入红色名单的乌敏岛极危物种

晴衣蝶(Malay Lacewing)

大鼷鹿(Greater Mouse-deer)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星期六(6月24日)出席第12届乌敏岛日致辞时说,红色名录是指引新加坡自然保护策略的重要和宝贵资源。

蜂猴(Sunda Slow Loris),保育状态:从极危改善至濒危

除了导览活动,乌敏岛网络之友教育工作小组成员也为参与者制作与乌敏岛相关的教学计划和资源,让他们日后也能带着学生到岛上展开学习之旅。

他说,能大幅增加列入红色名录的物种主要是因参与这项研究的专家比往年多了近一倍,所涵盖的领域也更为广泛。

近40名来自教育部和多所学府的教育工作者参与了星期六举行的乌敏岛教育研讨会(Ubin Connects: A Learning Symposium),了解乌敏岛的保育工作、教育和研究、文化与历史、休闲活动以及可持续项目。参与者共参观了岛上主村、哥丹采石场(Ketam Quarry)、北干采石场(Pekan Quarry)等10个地点。

还在进行的项目包括,修复北部海岸受侵蚀的海岸线、全面乌敏岛生物多样化调查、将微电网的覆盖扩大至甘榜双溪榴梿(Kampung Sungei Durian)等。

乌敏岛教育研讨会是乌敏岛计划(The Ubin Project)的项目之一。目前,在计划下推出的首批项目大多已完成。

国大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杨聪仁说,最新版的红色名录已经将本地绝大部分的物种列入其中,因此可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乌敏岛居民的生活经历、岛上的丰富自然生态与历史事迹都是宝贵并应继续传承的知识,乌敏岛网络之友为本地教育工作者举办研讨会,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乌敏岛融入学习课程。

历经约三年半,本地研究人员共评估和记载生长在新加坡本岛和乌敏岛等离岛的超过7300个物种,完成新加坡物种保护红色名录的第三次修订。这有助提升人们对本地丰富生物的认识,更好展开物种复育和改善栖息环境等工作。

冠斑犀鸟(Oriental Pied Hornbill),保育状态:从极危改善至近危

劲直榕(Ficus stricta)

“要在保护乌敏岛的自然生态和增加到访人数之间取得平衡非常重要,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考虑,如何确保包括特需孩子在内的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负责这一教育研讨会的乌敏岛网络之友教育工作小组成员陈鸣鹊(61岁)说,希望接下来能进一步探讨如何根据不同学校的需求,将乌敏岛融入学习教程,让学生能够体验岛上的生活。

蜂猴是本地唯一的有毒灵长类动物。它的肘部内侧腺体会产生一种黄色分泌物,与唾液结合形成毒液。(国家公园局提供)

其中,主要生长在乌敏岛的马来假吸血蝠(Lesser Asian False-Vampire Bat)原本在第二版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灰头渔雕(Grey-headed Fish Eagle),保育状态:从极危改善至易危

在夜间活动的马来假吸血蝠于森林中的洞穴、隧道等地栖息。它以昆虫和其他动物为食,包括小型蝙蝠。(国家公园局提供)

伪双尾灰蝶(Golden Royal),保育状态:从极危改善至易危

一种森林蝴蝶,底部呈丰富的金黄色,后翅有两对白尖尾。在中央集水地带的自然保护区出没,也出现在南部山脊。(国家公园局提供)

红色名录的物种保育状态从无危(Least Concern)至全球灭绝(Globally Extinct),共分成七个等级。在最新版的红色名录中,超过560个物种的保育状态获得改善。

教育工作者参与研讨会 探讨将乌敏岛融入教材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左四)6月24日出席第12届乌敏岛日致辞时说,红色名录是指引新加坡自然保护策略的重要和宝贵资源。他也在场同参与活动的学生及公众交流。(关俊威摄)
冠斑犀鸟脸上有独特的白斑,喙呈淡黄色。它主要以水果和蜥蜴等小动物为食。(国家公园局提供)
可长到40米高,产出表面光滑的无花果,吸引鸟类、毛虫和蛾子。(国家公园局提供)

他也说,接下来会探讨如何举办更多学习之旅,让学生都有机会到访乌敏岛。

2014年推出的乌敏岛计划旨在维护岛上的多元化自然生态和人文遗产。

随着公园局和乌敏岛网络之友在岛上各处建造蝙蝠屋,为它们提供更多栖息地之后,这类蝙蝠的数量有所增加。有鉴于此,在最新的红色名录中,马来假吸血蝠的保育状态已改善为濒危(Endangered)。

一些新列入红色名录的物种包括极危的大鼷鹿(Greater Mouse-deer)、晴衣蝶(Malay Lacewing)和马来雕鸮(Barred Eagle Owl)等。

大鼷鹿体型小,四肢细长,体色为橘棕色,脸部下半部至脖子处则是白色。夜行草食动物,主要吃水果和叶子。(国家公园局提供)
晴衣蝶的翅膀色彩鲜明,翅缘呈锯齿状。(国家公园局提供)
身高约45公分的马来雕鸮是本地最大的猫头鹰种类之一。一般独自出没,居住在雨林的中上层。(国家公园局提供)

“国家公园局在为本地独有、罕见和极危的物种规划和落实保育工作时,会以红色名录作为参考。”

“我们希望学生能更了解到,岛上许多资源都是得来不易的,所产生的垃圾也要好好处理。同时,他们也能认识乌敏岛丰富的动植物。”

“当我们复育自然栖息地,种植一些可以结出果实和花朵的树木,这不仅有利于其中一个物种,而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除了蝙蝠以外,其他分类群也会受惠。”

超过560个物种的保育状态获改善

公园局自然保护处高级署长林良任受访时说,当局在乌敏岛展开的栖息地提升工作,也有助增加这类物种的数量。

公园局、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和新加坡自然学会的生物专家与研究人员在2019年中到2023年之间,通过样本采集和分析等方式,评估了超过7300个物种。共有约120人参与这项工作。

修订后的红色名录将汇编成第三版的新加坡物种保护红皮书(Singapore Red Data Book),除了国际和本地保育状态,也包含各物种的信息。

延伸阅读

“有了这些资料,决策者、研究人员等可以更好地探讨要优先保育或研究的物种,而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红色名录也能提醒我们,有什么是应注意或要小心处理的。”

灰头渔雕尾巴底部为白色,尾尖呈明显的黑色,于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公园和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出没。(国家公园局提供)

最新的新加坡物种保护红色名录(Singapore Red List)所列入的物种,比第二版的逾2900种多了超过一倍,也是迄今最完整的记录。

红色名录目前共涵盖33个生物分类群(taxa),其中包括七种首次记载的分类群:水生昆虫(淡水)、猎蝽科昆虫、刺胞动物门(非石珊瑚)、多孔动物门(淡水与海水)、海水昆虫(半翅目)、真菌和藻类。

目前,工艺教育东区学院学生在乌敏岛参与多项活动如净滩、物种保育研究和雨林导览等。

保育状态改善的部分物种

马来雕鸮(Barred Eagle Owl)

研讨会参与者、工艺教育东区学院院长叶昭铭博士认为,保育这座岛屿的自然生态,让更多学生能体验岛上生活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