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及如何进一步反诈,萧逸哲建议公众定期留意银行户头的交易记录,或仅用一张卡进行转账并设置额度,有疑问时可拨打官方热线求证。

相比起女性,男性更可能每周收到诈骗短信或电话。各世代受访者中,X世代收到的诈骗信息最多,其中逾半数受访者表示每周都会收到。

为了保障自己免受诈骗,四分之三受访者会不理会或拉黑陌生电邮及电话号码。其他受访者采取的反诈措施包括:不外传个人或财务信息(69%)、避免下载非官方软件或手机应用(64%)、不汇款给未见面的人(61%),以及主动验证电话号码或电邮(61%)。

YouGov也对此进行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新加坡人积极看待这项框架,并相信框架能有效加强各方责任,特别是银行和金融机构(78%),再来是电信公司(70%)和消费者(64%)。

网络安全公司Centre for Cybersecurity总裁萧逸哲受访时指出,Z世代较常使用社交媒体及网银服务,诈骗伎俩层出不穷,他们很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针对X世代,他们也应提高警惕,即便是亚马逊和Lazada等电商平台,骗子也会趁虚而入,兜售虚假商品或借机骗财等。

在X世代中,网购骗案最为常见(19%),其次是求职骗案(15%)和投资骗案(14%)。

延伸阅读

至于婴儿潮世代,投资骗案最常见(12%),其次是网购骗案(11%)和求职骗案(10%)。

对千禧世代来说,坠入求职骗案者居首位(16%),其次是网购骗案(15%)和投资诈骗(14%)。

值得一提的是,若以世代来划分,半数的Z世代受访者曾遭诈骗,在所有世代中最高。他们最常误坠银行钓鱼骗案(15%),其次是投资骗案(14%)、社媒钓鱼骗案(13%)和求职骗案(13%)。

多数人积极看待钓鱼骗案拟议共责框架

调查显示,近一半新加坡人称每周都会收到诈骗短信或电话,而七分之一的受访者甚至每天都会收到这类信息。

市场研究机构YouGov在10月30日和31日,共向1006名18岁以上新加坡人展开网络调查访问,以了解公众曾遭遇的骗案类型和应对措施等。

在承担诈骗损失方面,超过五分之四受访者认为,银行和金融机构更应负起赔付责任(84%),其次是消费者(77%)、电信公司(76%)以及政府(76%)。

约47%新加坡人曾遭遇诈骗。综合所有类型的骗案,网购骗案最常见(15%),紧接着是求职骗案(14%)、投资骗案(13%)、银行钓鱼骗案(13%)、借贷骗案(9%)和社媒钓鱼骗案(9%)等。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在10月25日发布了共同责任框架(Shared Responsibility Framework,简称SRF)的公众咨询文件,针对发生钓鱼诈骗案时该如何划分责任和作出赔偿征询公众意见。

诈骗案花招百出,本地各世代因生活需求不同,受骗类型各异。Z世代较常落入银行钓鱼骗案的陷阱,千禧世代大多为求职诈骗的受害者,X世代常因网购被骗,婴儿潮世代则更多因投资受骗。

根据拟议的框架,钓鱼骗案将按照“瀑布模式”(waterfall approach)来追究责任。金融机构须负起第一层把关责任。若发现没有采取适当措施,就须赔偿受害者。

如果确定金融机构已履行责任,就会审查第二层把关的电信公司,若失责须赔偿。倘若金融机构和电信公司都没问题,消费者将自行承担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