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本地极具代表性的文史景点,从各籍贯庙宇,到曾象征经济命脉的红灯码头,以及前身为“苦力间”(估俚间,即劳工宿舍)的文山联谊社,广惠肇碧山亭文物馆和金门会馆联办导览活动“历史散步团”,引导年轻人深入了解本土历史文化,培养地方归属感。
位于牛车水一带的安祥山曾经是众多宗乡会馆的落脚处,聚集了很多南来华人;现在安祥山已成为游客热门区,商店餐馆林立,但仍保留着一口古井。
本地庙宇静静矗立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国人一般不会特别抽空走访和了解。实际上,每座庙宇从历史、建筑、美学等角度切入,都充满深刻意义和有趣细节。
另一名参与者李华华(46岁,幼教教师)说,在专业导览员的讲解下走访会馆和庙宇,有助她深入了解背后的历史,掌握容易忽略的细节和故事。“导览员提供的第一手材料,比起网络上的资料更有深度且可靠。”
本地庙宇也具有融汇异域文化的特质,形成独特的南洋风情。这包括天福宫的地板铺面,建庙之初原用花岗岩,1906年重修时改用西洋花式彩砖,更具南洋土生华人色彩。天福宫同年修缮庙宇后殿的侧墙,使用三心圆拱窗,也属于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驳运业的极盛时期,不同籍贯、姓氏和帮派“抢渡头”是常有的现象。人多势众更容易取胜,苦力间发挥了团结凝聚的作用,同乡一起凑钱租房子,也供奉原乡神明。文山联谊社由金门烈屿的方姓移民组成,最初落户客纳街(Club Street),后辗转迁至芳林苑。
庾潍诚受访时指出,筹办散步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更多年轻人认识和欣赏本土历史文化,培养归属感,也鼓励他们深入了解历史悠久的会馆。他说:“活动的另一个意义,是想唤醒更多人对本地景点的关注,意识到本地也有许多历史景点值得游玩和欣赏。”
“历史散步团”由碧山亭文物馆副主任庾潍诚、金门会馆文教部主任许振义与副主任杨素美共同导览。为了能够更好地深度讲解,参与人数限定在20人左右,主要是新加坡社科大学中文系的教员与学生。星期六(6月1日)早上,散步团在位于安祥路的广惠肇李氏书室会合后,从安祥山的百年古井开启一段“水上的新加坡”文史之旅。
散步团参与者黄义强(68岁,退休人士)受访时说,他自认对新加坡历史有一定认识,但参加这个散步团后仍有许多收获,有大开眼界的感觉。其中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天福宫中庭的横梁上,两侧分别有一人物塑像肩扛横梁,这来自闽南传统建筑风格,名为“憨番扛庙角”。许振义分享道,据说在荷兰殖民台湾时期,当地人民饱受欺压,为了表达不满,庙宇便有此设计,以示让外邦异族永世压在庙角下。
根据资料,早期的新加坡市区曾有4000口井,但多数临近排水沟,容易受到污水污染导致居民患病。出于卫生安全考量,这些水井后来都一一封闭,安祥山这口井如今成为岛国仅存的水井,但已不再使用。
散步团之后前往直落亚逸一带,到天福宫、应和会馆、海唇福德祠和粵海清庙展开“庙宇巡礼”。许振义说,直落亚逸有水湾之意,新加坡开埠以后,南来华人多在此上岸。海上漂泊的行程凶险难测,为了感谢神明庇佑,华人庙宇也在这一带应运而生,包括福建天福宫、潮州粤海清庙和海南琼州天后宫,都供奉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妈祖。
延伸阅读
认识不同景点建筑细节 公众参加散步团大开眼界
散步团随后移步红灯码头,在细雨纷飞中,乘船听许振义细数新加坡河的前世今生,从曾为本地经济命脉的驳船业,到清河运动后的物换星移景象。谈到河运发展,不能略过华人苦力间,团员在导览员的带领下,拜访前身为苦力间的文山联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