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保育路上认识了秉持热忱促进环保的同事、朋友、学生、实习生和导师。他们不断在保育工作上取得突破,激发我继续为保护地球努力,并对未来怀抱希望。”

今年4月底,她同另两名青年领袖到东帝汶了解保护国际基金会如何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改善当地的食物安全和生活起居等问题。

数千只候鸟漂洋过海,在辽阔的鄱阳湖过冬是壮观的自然奇观,让丹努什里对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

东帝汶阿陶罗岛(Atauro Island)上堆满垃圾。(受访者提供)

丹努什里认为,塑料污染不容轻视。“我们访问的东帝汶沿海居民缺乏基本的必需品和基础建设,他们处理塑料垃圾的唯一方式是露天焚烧,这对他们的健康有害。”

去年12月,丹努什里同两名青年领袖到访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这个湖的面积约为新加坡陆地面积的六倍,是白鹤(属极度濒危)等许多候鸟的重要越冬地。

延伸阅读

她回到当地海边时,赫然发现沿海几公里堆满了塑料瓶、塑料袋等垃圾,不禁让她反思——我国落实了完善垃圾处理系统,塑料污染海滩的情况较少见,但塑料污染的问题被隐形化,或使一些新加坡人对课题的认知不够深刻。

到村落与当地人交流,更是让她认识到华文文学出现大自然的元素,处处流露出这份敬意。“人们懂得尊重大自然,会更积极保护它。”

丹努什里(右起)去年12月跟环境青年领袖刘嘉慧和亚西尔·阿明,走访中国的鄱阳湖。(受访者提供)
中国鄱阳湖出现数千只候鸟。(受访者提供)

在她看来,保育是个安全课题。“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是在确保这一代和下一代人,能更有效地抵抗气候变化,并能享有洁净的水源和稳定的食物供应。”

38岁的丹努什里(Dhanushri Munasinghe)约三年前加入生态组织保护国际基金会(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负责管理和协调保育项目,包括开发一款手机应用。名为Fin Finder(意为寻找鱼鳍)的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进行分析,以识别鲨鱼翅及鳍刺类鱼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