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蛋白质虽逐渐普及,但并非所有消费者都能接受以植物肉或培植肉等,来取代传统的蛋白质来源。新加坡食品局将发放第二轮研究津贴,以了解影响人们接受替代蛋白质的原因,及如何提升它的口感、味道和营养价值。

去年底推出的首轮未来食品计划书征集活动,共收到13份提案,当中四份入选,研究重点是替代蛋白质的生产技术。

植物肉是本地最常见的替代蛋白质,我国也在2020年成为全球首个可售卖培植肉的国家,并在今年7月批准16种昆虫上架。

延伸阅读

学者:挑战在于如何让植物肉更像真肉又没加工味

食品局因此规定,申请者提呈的计划书中,须包括消费者调查或社会行为科学研究,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影响消费者接受替代蛋白质的因素。

我国于2019年启动新加坡食品故事科研计划,并承诺拨款超过3亿元,来促进四个领域的科研工作,包括未来食品、水产养殖、可持续城市农耕和食品安全。至今已颁发了至少7100万元。

南洋理工大学食品科技计划主任陈维宁教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植物肉称之为“肉”,消费者自然会拿它跟真肉做比较,但它缺少肉味、油脂和营养,所以需要弥补不足。

他认为,我国须靠创新方式,来克服独特挑战。采纳尖端技术不仅能满足持续增加的粮食需求,也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他为第三届全球农业食品科学研讨会(Global Agri-Food Scientific Symposium)致辞时说:“本地超过九成的粮食都是进口的,所以特别容易受到全球粮食供应中断影响。扩大进口来源虽是我国食品保障策略的重要一环,但提高本土粮食生产也同样重要。”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人力部高级政务部长许宝琨医生,在新加坡国际农业食品周活动上,宣布这项消息。

根据食品局发出的文件,这次征集计划书的目的,旨在鼓励研究人员、技术供应商和潜在用户,共同开发创新解决方案,利用最少的步骤和材料,提升植物蛋白质和微生物蛋白质等未来食品的营养、口感和味道等,进而让更多消费者愿意食用。

食品局星期四(11月21日)针对未来食品的研究,推出第二轮计划书征集活动。入选提案可在四年内,获得最多700万元研究津贴。

微生物蛋白质指的是从微藻、真菌或酵母等微生物提炼而成的蛋白质。

“如何使植物肉更接近真肉,又不让人觉得它是超级加工食品,这是挑战所在。政府津贴可以推动研究人员寻找创新方案,例如用味道和营养更佳的蘑菇来制造替代蛋白质。”

其中一个提案来自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理工大学组成的团队。研究项目是为培植肉研发具成本效益的细胞培养基,及大规模生产方式,以降低生产培植肉的成本。培养基用于支持动物肌肉细胞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