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叶青副教授说,这项临床试验能灵活运用采集到的血小板,血小板如有过剩,不会浪费,能加以保存以备不时之需。
一般上,血小板分离需时60至90分钟,比采集全血更长,视捐者的血小板计数和血液流速。如果血小板计数高,还可同时捐出双份血小板,直接帮助两名患者。捐双份血小板的时间约为两个小时。
在本地,国防科技研究院、陆军医疗服务署、卫生科学局和中央医院在五年多前联合展开临床研究,利用零下80摄氏度的超低温冷冻技术,把血小板的保质期从七天延长至两年。
“捐血小板的前一晚,我不吃汉堡包或比萨等油腻食物,而且多喝水,早餐清淡些。捐血前也会在捐血中心喝免费提供的饮料,让自己的血小板品质更好,才不会白白肉痛。”
一包血小板 需四人捐献
血小板捐者每四周可捐一次,全血捐者的间隔时间较长,为12周。捐血小板时,血液会流经特殊仪器,分离抽取出血小板,没有收集红细胞,大部分血液最终回流到捐者体内。
原来,血小板在血液中的占比很小,要采足一包成人分量的血小板,需要四名不同全血捐赠者的血小板。血小板的保质期只有七天,无法储存太久。
此外,一些病患因过去妊娠史或接受多次输血后,自身产生了抗体,对一般输入的血小板会加以破坏。这时,患者就须找到与自己的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s)匹配的捐者,才能让血小板在体内留存较久,发挥预防大量出血或止血功效。更为棘手的是,这类患者一次须要输入两包血小板,意味着需要八名捐赠者。
过去五年,捐赠双份血小板的人数每年约有200人,去年有224人。护士根据捐血者的记录,决定对方是否适合捐出双份血小板。
他是本地定期的血小板捐献者。有别于一般的捐血,血小板捐者必须符合更严格的条件——捐者本身的血小板计数必须超过一定数量,体重至少50公斤,年龄介于18岁至60岁,而且曾捐过血,手臂血管大小合适。
庄青树说,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常常选择午餐时间到中央医院的血库捐双份血小板。为确保血小板质地好,他特别留意自己的饮食。
血小板捐献只能在中央医院毗邻的卫生科学局血库进行。
庄青树也说,捐出双份血小板和普通捐血后的身体感觉是一样的。除了不在捐血后的当天搬重物或做剧烈运动,其他都照常。
延伸阅读
除了身体力行,他经常鼓励朋友同事尝试捐血,“很多人以为捐血打针很痛,其实只有开始的一点小刺痛。想到自己的血能帮人,即使不知道对方是谁,就觉得很有意义,这与捐钱的感觉是不同的”。
林叶青副教授说,尽管医生可以让病患服用或注射药物,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但需时较长。国外有一些关于人造血小板的研究,但尚未发展到大规模临床应用的阶段。
不吃油腻食物 确保血小板品质好
血小板具有凝固血液功能。那些因化疗或血癌,或体内出血如骨痛溢血热症的病人,若血小板计数过低,须要输入血小板加以补充。
过去14年来,41岁的庄青树(资讯科技从业者)每个月都心甘情愿被针扎,耐心地半卧在原位将近两个小时,等着自己的血液缓缓流出身体再输回来。
我国目前每天需要50包至70包血小板,所幸血库至今尚未面临血小板短缺的严重情况。
新加坡中央医院血液科高级顾问医生林叶青副教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如果不及时补充血小板,患者就会出现肠胃道和颅内出血等致命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