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在气候领域缺乏共同认知

眼下以哈冲突愈演愈烈,俄乌战争也不见终结,西方多国在拨款援助盟友方面面临更大压力。美国总统拜登竞选时高喊环保,这次却缺席COP28,由副总统作代表,凸显气候课题难与地缘政治和经济问题争夺政府注意力。

未来四年,世界银行将充当专项基金的资金“托管方”。尽管世行已表明,董事会掌握专项基金控制权,也仍难以扫清外界顾虑。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玛缇纳斯(Melinda Martinus)受访时说:“专项基金本身应该是一个赔偿基金,有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的明确机制。但根据目前达成的协议,它仍是一个国际合作基金,发达国家可以自愿认捐,而最需要的国家才可获得资金。”

除了出资积极度低,玛缇纳斯指出,能源危机、通货膨胀和地缘政治危机势必进一步推迟气候融资目标的实现。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亚澳季风工作组联合主席许智扬博士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董事会14对12的比例是“一剂强心针”,说明国际社会承认气候变迁的灾害以发展中和脆弱国家首当其冲。发达国家是出资主力,在董事会有近半代表也很合理。

但他也相信,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会在未来的新世代延续下去,尤其自然灾害会不时给予“适当”提醒。各国合作实质解决气候问题将会是必然趋势。

许智扬感叹,这种情况令人惋惜。“各国各地从根本上并没有一个‘世界大同’的认知。因为各方都有自家的考量,没有一方会带头(为应对气候变化)投下巨大金额。”

发达国家愿意“投资” 不愿“赔偿”

相对地,发达国家对其他气候融资出手阔绰。美国承诺给绿色气候基金提供30亿美元,欧盟则将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提供约25亿美元。阿联酋更是与几家资金管理公司新设基金,豪掷300亿美元投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气候政策。

COP28即将闭幕,大会虽已传出不少积极信号,但也有诸多争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仅谈不拢钱,对化石燃料的未来使用也争论不休,协议草案改了又改,不知各国最终能否达成一致。

然而,董事会的组成仅是很小一步。专项基金谈判期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利益分歧,谁该出钱、出多少钱、谁来受捐等问题都未能取得共识,令人难以乐观。

本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批准了“气候损失和损害专项基金”的运行安排,赞其为本届大会的“突破性成果”。但因具体操作仍不明确、各国利益存在分歧等,专项基金恐怕难以迅速且有效地落到实处。

讨论了30年的气候损失和损害专项基金,在11月30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首日官宣启动,为遭遇气候变化损失的贫困和脆弱国家提供修复资金。基金设立的董事会共有26个席位,其中12席属于发达国家,余下14席归发展中和脆弱国家。

发达国家出资力度对比如此之大,与专项基金的“赔偿”性质有关。发达国家深怕被强制规定赔偿数额和捐款义务。

玛缇纳斯认为,世行的参与意味着“发达国家对资金有更强的控制权,尤其美国政府目前仍是世行的最大股东”。她担心,基金会因此受制于世行的僵化政策,而这些政策有时会歧视信用等级低的贫困国家。

许智扬也进一步讲解,绿色气候基金具投资性质,未来几十年,绿色经济将得到空前发展,届时出钱的发达国家也会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专项基金本质却是赔偿金,不会给捐款国带来直接经济回馈,也就无法吸引它们注资。

延伸阅读

地区局势占据各国注意力

许智扬强调,不能否认专项基金是个“突破性成果”,但关键是之后须明确并探讨绿色融资运转的技术问题,气候融资去向的透明度也有待加强。 

当前对专项基金最大的质疑在于金额。研究估算,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超过4000亿美元(约5367亿新元)来应对气候损害。发达国家2009年许诺,每年给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但从未兑现。专项基金目前仅募得逾7亿美元,显然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