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后的今天,印度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大幅改善;大多数偏远村庄得以通电,并拥有了更多饮用水和厕所,这些都是印度人民喜闻乐见的。

然而,受访学者指出,印度实际上在国内外面临不少挑战,要晋升为发达国家还得先解决这些问题。

延伸阅读

吴琳同样认为,印度要做的是领导型大国,而不仅仅是平衡型大国。这可体现在印度希望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成为大国俱乐部当之无愧的一员;做全球南方领导者,以及通过软实力成为全球教育的“世界导师”。

可是这不意味莫迪安于只当全球南方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桥梁。南大的苏里亚纳拉亚纳说:“印度希望顺应时代潮流,作为任何新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并在全球治理的所有事务中都拥有重要发言权……印度致力于成为全球南方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桥梁,但印度的愿景是成为塑造世界新秩序的主导力量。”

在数码基础设施方面,印度也在迎头赶上。印度拥有8亿8125万名互联网用户,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中国的10亿5000万,一般平民也能利用智能手机来支付日常购物交易。

与所有国家保持友好的外交姿态,在一些学者看来,也只能是权宜之计。如果无法与其他国家建立更深一层的关系,印度目前受各方追捧的地位可能稍纵即逝。

除了发展基建提高经商便利度,莫迪落实的税务回扣和资本支持等措施也吸引了包括苹果和三星电子在内的外国企业到印度设厂。不过,印度去年的外国直接投资额是280亿美元,跟前年相比减少了27%。

莫迪若再赢得下一个五年任期,预计将继续投入巨资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图为加尔各答地铁系统今年3月开通的新路段。(法新社)

印度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劳工组织今年的报告就显示,失业青年占总失业人口的83%。《2023年印度技能报告》则发现,印度只有半数年轻人具备就业能力。

她指出:“这种政策在多数主义思潮回归和地缘政治竞争时代背景下,具有存在的条件和基础。强人政治领导下的印度有可能创造更多让国民自豪的成就,但也会因为宗教与政治的复杂关系而给本就矛盾重重的印度周边带来安全隐患,印度如何塑造其地区领导力和合法性基础,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分析:制造业要比肩中国 关键在基础设施多快建成

实际上,印度面对的不仅是中国的竞争,也包括美国和可能与美国关系更密切的新兴市场的竞争。柯塔克机构证券公司(Kotak Securities)董事总经理兼联席主管普拉萨德(Sanjeev Prasad)接受美国之音访问时强调:“美国市场如此庞大,而美国又在努力把制造业吸引回来,那么国际大公司还来印度干什么?这就是挑战所在。”

目前,印度的国家财富有高达77%掌控在最富裕的10%人口手中。设在巴黎的世界不平等数据库上月发布的研究显示,尽管印度亿万富翁的数量在过去10年增长了近两倍,但大多数印度人的收入停滞不前。他们的年收入中位数只有1265美元,全国90%的人收入不到3900美元。这意味着,印度庞大人口的国内消费将难以刺激经济更快增长。

青年失业率逾八成 仅半数具备就业能力

外交政策民族主义化 学者:或弄巧反拙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国际关系教授霍尔(Ian Hall)告诉《联合早报》:“印度内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创造适当的条件来利用所谓的人口红利,特别是改善教育体系以及为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如果没法做到这一点,它可能会继续以每年6%至8%的合理速度取得增长,但这些问题带来的社会后果将是严重的。”

《外交政策》杂志总编辑阿格拉沃(Ravi Agrawal)4月初发表文章指出,莫迪政府通过印度教来定义民族性,提升了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的自豪感和民族认同,迎合了印度许多年轻人的期望。

学者认为,印度希望借去年9月举行的G20峰会,再次与全球南方建立联系。(海峡时报)

《华尔街日报》去年12月的分析报道指出,印度能否成为可比肩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关键在于印度能多快建成所需的基础设施。

印度青年的失业率高达83%。图为今年1月,印度民众到北方邦首府勒克瑙的工业培训学院觅职。(法新社)

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政府设定目标,要于2047年,即国家独立100周年,让印度成为发达国家。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达2万美元为低等发达国家,而印度2023年公布的人均GDP只突破2500美元。中国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琳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印度人均GDP要在23年内翻八倍,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显示,印度的名义GDP可能会在2025年达到4.3398万亿美元,超越日本的4.3103万亿美元,从而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比此前的预测提前了一年。

2014年当选印度总理的莫迪,曾在竞选期间向人民做出了这样的承诺。

印度4月19日开始举行全球规模最大、持续长达六周的选举,中部恰蒂斯加尔邦的选民一早就在投票站外排队等候。(法新社)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学院(RSIS)的兼任资深研究员苏里亚纳拉亚纳(P S Suryanarayana)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印度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国内被广泛视为国家的民族复兴,而非宗教极端主义。”

“好日子即将到来。”

莫迪政府在2025财政年对基础设施的拨款比五年前增加了两倍多,超过11万亿卢比(1800亿新元)。如果赢得下一个五年任期,莫迪预计会在截至2030年的六年里投资143万亿卢比,用于改善铁路、公路、港口、水道和其他重要基础设施。

莫迪一直奉行战略自主政策,谁也不偏,依据印度的利益推展外交工作,深化和美国关系的同时,也小心翼翼地与俄罗斯保持友好。但当前世界地缘政治局势不稳,敌对国家之间的裂痕加深,这个策略的挑战越来越大。

印度的全球经济地位也在莫迪执政10年间跃升四级,超越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巴西。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去年达到3.7万亿美元(约5亿新元),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印度欲在多极世界据一方 当领导型大国

霍尔说,印度缺乏捍卫所有利益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印度将继续在某些领域采取强硬态度,并在另一些领域妥协,希望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它也把重新连接全球南方视为实现更多极化与平衡国际秩序的一种方式,但它可能无法成功获得它所想要的一切。”

印度人民院(议会下院)选举4月19日拉开帷幕,被誉为全球最受欢迎领袖之一的印度总理莫迪拿下第三个任期料无悬念。在莫迪任内的10年里,印度跃升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国际不断涌现“印度崛起不可避免”的乐观预判。莫迪为印度立下了2047年跻身发达国家之列的目标,但在带领印度成为发达国家的路上,他面对的挑战不少。

2000年到2023年的23年间,印度人均GDP也才翻了五倍。

霍尔认为,如果莫迪的印度人民党在这次大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他可能会更努力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核心诉求。“但如果不是大幅度获胜,他们可能会犹豫不决,转而支持更为温和的议程。”

印度至今主要借助现有国际平台,例如二十国集团(G20)和不结盟运动来推广自己的力量。部分分析认为,这显示印度不寻求推翻当前由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

吴琳说:“当前印度须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扩大外国投资,赚取全球供应链重组的红利,更重要的是解决国内治理能力低下、制造业基础薄弱、营商环境、劳动力就业、妇女赋权等结构性问题。如果这些关键问题都被印度人民党政府以政治化的方式应对,很有可能长期无法从根本改善,这会对印度可持续发展构成制约。”

莫迪领导的印度在国际舞台日益活跃,既跟美国等西方国家深化战略合作,又与全球南方频繁互动。印度努力在世界格局中自我定位,以期在多极世界里占据一席之地。但随着全球局势恶化,莫迪的策略能否助印度上位还待观察。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政治系特聘教授甘古里(Sumit Ganguly)告诉《日经亚洲》:“如果不在价值观、原则和共同信念等基础与其他国家建立持久联系,到了紧要关头,这些人就不会成为你的朋友。”

印度宏观经济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经济师辛格(Ritesh Kumar Singh)告诉美国之音:“印度当局在市场监管方面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再加上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小,这些都使得外国投资者对印度裹足不前。出口可能会带来帮助,但相对强劲的卢比却降低了印度作为采购中心的吸引力。”

印度在2022年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图为印度员工在真奈的雷诺日产工厂组装汽车。(法新社)
分析员认为,印度面对的不仅是中国的竞争,也包括美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的竞争。图为印度南部城市科钦的港口。(路透社)

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助理教授穆克尔吉(Rohan Mukherjee)4月在《外交事务》撰文指出,印度若让外交政策受民族主义影响,可能弄巧成拙。

不少分析员预测,到了2027年,印度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草根出身的莫迪过去10年大力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政策,这对印度接下来的国内政治和社会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初的调查结果显示,64%的印度教徒认为自己的宗教身份对于成为“真正的印度人”非常重要。

格里菲斯大学的霍尔教授受访时指出:“自2019年连任以来,莫迪政府更积极地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议程,例如终止克什米尔的特殊自治地位,并在阿约提亚的原回教堂争议地点建造印度教罗摩神庙。2024年的这场选举将让莫迪验收这项议程受欢迎的程度。”

莫迪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 团结人民也埋下安全隐患

莫迪政府显然也意识到这点。自莫迪上台以来,印度国家高速公路网已新增近5万5000公里,总长度增加60%。

最富裕10%人口 掌控77%国家财富

他说,去年的加拿大锡克教公民遇害事件,引发加国和印度之间的外交风暴,就是印度民族主义外交可能“翻车”的迹象之一。“民族自豪感可能没有界限,但外交政策必须在高度受限的环境中运作。印度政治领导层因此必须谨慎行事,确保民族主义外交不会损害国家目标。”

这种民族主义已经渗透到印度的诸多决策领域,包括外交。苏里亚纳拉亚纳认为,印度与期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相似:“就像中国一样,印度也采取了自信的外交政策,以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应有的地位。”

印度经济与中国17.8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相比,还有一段距离。经济师认为,要赶上甚至超越中国,印度得在多方面做出改善。

印度在一些领域也确实具备发挥影响力的条件。南亚研究所的塞维亚说:“印度显然无法与中国在国际上提供的贷款相抗衡,但印度完全有能力在数码连接和制药等特定领域(为其他国家)提供援助,这些都是印度相对来说具有显著优势的领域。”

他说:“预计到了2030年,印度须要创造1亿4000万个新就业岗位。要实现这一目标,印度须在基础设施、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进行广泛投资,也得加大力度扩大制造业。”

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塞维亚(Iqbal Singh Sevea)副教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要确保年轻人口成为人口红利而不是挑战,印度须要创造就业机会,而且不能只是制造低技能和劳力型工作,因为一个日益使用数码技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世界需要拥有新技能的工人。

不过,吴琳研判,“莫迪3.0”将延续甚至强化印度教民族主义,以此凝聚国内民众和彰显国际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