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他,2018年的情况怎么样,他说销售额和2017年基本持平,但是由于成本增加,利润进一步被挤占,没有亏本,但盈利也所剩无几。我问具体哪些成本上升了,他说有三块,最大的一块是房租上升,因为2017年下半年抓安全生产,他原来租的农民房当仓库和办公区,一年18万租金。因为安全不达标,过不了检查,被迫租了地点离市区更远、但正规了很多的库房,房租涨到一年28万。二是因为地点远了,他要给员工发交通补贴,一人一个月600元。第三是北京市的社保基数每年上升,虽然缴纳的系数降了,但企业支付的社保总额提高了。他说,企业总的成本增加了大约20万元,这对他这样的小公司是个大数。

我问他,这两年有没有对你有利的变化呢?他说,得承认有。我问是什么,他说最大的有利变化是2017年下半年以后,他作为小微企业有了一年可以从银行贷款100万元的额度。过去他要从银行贷款,要拿房子做抵押,而且很难贷出来,利息接近7%。现在这100万额度不需要任何抵押,随时可以用,在额度内想贷多少贷多少,贷几天付几天的利息,利息降到了不到5%,这解决了他流动资金不足的大问题。第二点是来自政府各部门的麻烦基本没有了。过去三天两头有不同的部门找麻烦,很难对付。如今情况完全变了,没有上门找麻烦的了,找政府办事,官方的态度很好,效率也挺高的。这方面的经营环境应当说有了很大的改观。

全文如下:

他说自己的公司太小了,没有博弈能力。国家的增值税率降了一个百分点,客户都清楚,这一个点的好处都被客户要求降价拿走了,落不到他的企业上。

L老板58岁了,19年前与人合办一家贸易公司,后来合作者走了,他自己做了老板。他们专营塑料管道,向各种企业供货。企业的水暖系统,排污系统都需要塑料管道,而且过几年就要更换,他们有了一些稳定的客户。19年间,市场大环境和销售方式都有了很大变化,但他的公司生存了下来,卖的东西没太大变化。

他的公司高峰时有20多人,现在剩下8个人,一年销售额约1000万人民币,但是利润越来越薄。他说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所有成本都在增加,二是他自己岁数大了,无心也无力开拓新业务,基本是吃老本,在原有市场和业务方向上拼。

我再问:你的企业这么小,你觉得你活得下去活不下去,对社会重要吗?他说,我觉得还挺重要的。我问重要在哪,他说我的企业虽小,但养活了包括我和我弟弟在内的8个人,我们的背后是8个家庭。我们的工资现在都属于低收入了,但我们都能有碗粥喝,不用让国家解决我们的工作和生计,我们知道自己没本事,对自己还能有粥喝挺满足的,国家也多了一份安定。

我追问,如果你过去对存活下来的信心是70分,那么你今天的信心是多少分呢?他想了一下说:我今天有75分。我问增加的那5分是什么呢?他说觉得现在的经营环境比过去规范了,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政策在好转,虽然利润薄了,但是不确定性也少了。

我又问,与你打交道的都是工厂企业,你觉得它们的经营情况大体如何呢?他说具体不清楚,但感觉好像还可以。我问这种感觉从何而来?他说客户从他们这里拿货,付款的速度比过去快了。过去他的公司应收账款比较多,2018年这方面的情况是好转的。卖货回款快,这对他很重要。他说如果那些企业都没钱,他这种小公司是最容易被拖欠付款的。

我问他,你还有什么不满意,再想一想。他又想了一会儿说,银行的服务费一笔又一笔的,一年加起来也有好几千,甚至可能上万,让他很心疼。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今天在微博发文,分享了一段与某小微企业老板的对话。他说该名小微企业老板让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如果有一天我这样的小微企业都垮了,中国就该乱了。”

他的公司8个人,包括他和他的弟弟,两个人每人的月工资不到10000元,其他员工平均5000元。个税提高缴纳基数对他们公司的员工基本没有影响。8个人包括他在内有4个是北京户口,4个是外地户口。他们公司去年一年一共给国家交了约20万税款,人均交了2万5。

他给我印象最深、反复说了两遍的一句话是:如果有一天我这样的小微企业都垮了,中国就该乱了。

我问:你觉得你的公司能存活下去吗?他说觉得能,他还挺有信心的。我问信心来自于哪?他说他卖的材料是所有企业永远需要的,虽然他跟不上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新业态,但他凭老关系,再扩展一些新客户,就能够维持公司的运营。即使不赚钱,但公司倒不了。他已经干了19年,经历过许多变化,他觉得以后也应该没问题。

我说你这么多年,真的就没有积攒一点财富吗?他说他有一些库存,这些库存算是他的财富吧,但他没有现金。

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近日老胡与一个做小微企业的老相识做了一次深谈,听了他的倾诉和吐槽。我觉得这位L老板的情况蛮典型的,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