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士玲说,“於梨华直到去年9月才不自己做饭,她最喜欢做的就是她妈妈教她的辣萝卜,很简单的一道菜,但也可见她和妈妈的感情很好,在成长的过程中於梨华也一直都很体恤妈妈“。

傅士玲今年3月还和於梨华有联络,“当时感觉她都还好,只是记性稍微有些衰退“,她说,於梨华非常聪明,对生活也非常敏锐,“与人简短交谈就能知道对方有没有说真话“,不过性格豪迈的於梨华也是“一个典型的射手座“,“有时候忘记钥匙她会对自己很沮丧,但在写作、塑造人物上,她的构思一直都非常缜密“ 。

陈小青表示,自己在作协干事会工作六年,得到於梨华不遗余力的支持和鼓励,“相处最多的华盛顿老作家便是她了,2月还去拜访过,帮她收拾新出版的精选集。如今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她却已驾鹤西去,震惊又心痛“。

“於梨华在台湾文坛有很重要的地位,她是留学生文学的鼻祖“,傅士玲说,於梨华以自己留学的经验创作了很多小说,其中包括成名作《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她将留学生的经历非常细腻的融入到小说里,包括留学生的孤独状态,想交朋友的心理,求学和求职过程中会面对的歧视和明争暗斗等等,让很多留学生都产生强烈共鸣“。

於梨华生前也是华盛顿华文作家协会写作工坊的老师,作协会长陈小青受访说,刚得知消息的时候也非常震惊,她是留学生文学的鼻祖,是文坛巨擎,更是华盛顿作协的旗帜,是她们多年来已不可须臾而离的朋友乃至家人。

据台媒联合新闻网报道,“於黎华精选辑“的主编及助理,也是曾经两年担任华盛顿作家协会会长的傅士玲回忆,於梨华是一个“在生活上非常豪爽,但对写作非常细腻的人“,她一生写过800多万字,还有大量的手稿,“都整理收藏完好,每一份小说的手稿首页都有详细的角色表“。

“於梨华的写作可谓与时俱进,从留学生活写到后来成家,在职业和婚姻中的奋斗和努力,都有小说来展现“,於梨华也在许多作品里写到关於美国华裔(ABC )的诸多经历和挣扎,“很多议题现在仍备受关注“。

傅士玲和於梨华相识多年,“在我心目中她一直是非常独特的女性小说家,格局很大“,她很多作品的中心思想都是要为女性发声,“她认为女性主义至今没有完成,仍是进行时“,於梨华曾经写了一部关於儿童性侵的小说,当时引起广泛争议,“但她在这方面就像一位女侠,非常有使命感,她希望用小说揭露人间的不公义,尤其是女性受到的不公“。

於梨华1931年11月28日生於上海,1947年举家迁往台湾,1953年赴美国留学最终定居,晚年在马里兰州的安养院生活。

傅士玲说,很遗憾於梨华还有许多未完成的作品,“她当年随家人从宁波逃到重庆,最后再到上海,这段经历她一直没有完整写过“,原来希望她以回忆录的形式写出来,但现在也做不到了。

傅士玲说,於梨华自己也曾在婚姻中经历坎坷,“但她选择勇往直前的解决“,“她曾对我说,我们要活得健康,是身心灵的全面健康“。

“於梨华曾说自己天生就要写小说,她心里有故事,一定要说出来“,在於梨华眼中,“每一位人物都非常精彩“,傅士玲回忆,“她的观察力出色,也能模仿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她了解不同年纪、身份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著有《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等作品的旅美作家於梨华1日在美国马里兰州逝世,享寿89岁。目前尚不知是否与冠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