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条立法通过当天,李家超在立法会说,完成23条立法,让香港可以无后顾之忧,轻装上阵,全力聚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港媒报道,包括立法会主席梁君彦等15名法案委员会成员,已做好被制裁的准备,部分人短期内将避免踏足美国。
也许香港市民已经厌倦了对23条的讨论,也许他们认为在当前的政治形势下,多言无益,既然不能改变什么,就不必去关心。
立法通过两天后(3月21日),李家超在深圳与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中国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会面并汇报工作。
面对强烈反对的民意,董建华让步,修改部分条文,但时任自由党主席、立法会议员田北俊辞去行政会议成员的职务以示反对,让港府在立法会无法取得足够票数,最终撤回草案。
考验刚开始
当年7月1日,香港“民间人权阵线”(2021年已宣布解散)以“反对23条立法”为题发起游行。主办方称有50万人参加,是1997年到当时最大规模的游行。
为什么要就23条立法?香港“一国两制”的法理基础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又称《基本法》,其中第23条提出:香港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禁止外国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进行政治活动,禁止香港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
23条立法通过后的隔天,香港政府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就举行了“重点企业伙伴签约仪式”,庆祝25家外来企业签约在香港成立研发中心或区域业务总部,似乎在向外界力证新安全条例并未冲击香港对外资的吸引力。
她还说,2019年再发生暴力行动企图推翻政府将香港分裂出去,显示香港不只有法律责任为23条立法,也有实际需要。
香港建制派的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星期二(3月19日)说,如果2003年就完成23条立法,即便条例不如现在稠密,但也有分裂国家等罪行,可立即采取行动将不法分子拘捕,2014年就不会出现持续79天的占中运动。
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教授陈景祥在《明报》撰文分析称,与前几届港府对23条立法“不为所动”不同,现在的香港已由党中央直接领导,而维护国家安全是习近平时代的核心思想,因此会在李家超第一任内就完成23条立法。
香港01的于品海说,不论他们如何对立法过程进行详尽报道,报道的点击率都不高,“估计市民不愿意耗费精神关注这项属于‘上一个时期’的工作”。
23条立法是“悬在头上的刀”?
如此看来,香港的政治运动的确可以告一段落了,有建制派人士表示有如大石落地,可以安心发展经济。
香港立法会星期二(3月19日)全票三读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即《基本法》23条立法草案,新条例将在星期六(3月23日)刊宪生效。这意味着拖延二十余年的23条立法终于完成了。
企业层面的反应也不小。一名咨询公司高管对路透社说,由于担心数据安全,几家公司正将公司的香港团队与其他团队信息完全隔绝。另一名高管则说,因担心新法中有关国家机密的条款,他正在为如何与监管部门和政府官员打交道而寻求律师意见。
其中“自行立法”四个字,给香港留下空间,让其可在适当时机立法。
英国外长卡梅伦称,新法对国家安全及境外干预定义广泛,让一般人在香港生活、工作以及经商变得困难,也无法向国际组织提供确定性。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帕特尔也说,条例中“境外干预”等大量措辞极度模糊,美方正在分析条例对美国公民和美国利益的潜在风险。
香港“二次回归”
但内部的软抵抗并未消失。此前《香港国安法》实施后,一年内有近10万9000名香港居民通过香港机场远走他乡。美国之音指出,越来越多港人选择不在香港消费来软抵抗。
有人认为,2019年,香港爆发反修例风波,北京翌年在港实施《香港国安法》,足以维护安全。但时事评论员林和立对BBC中文网指出,23条立法有象征意义,是为了进一步确立香港“二次回归”。
从草案公布到审议完成立法,23条立法通过只用了短短12天。与20年前的波折和争议相比,此次立法耗时短,过程也平静,没有人上街游行。
是否真的能轻装上阵?的确,自香港2020年开始实施国安法后,政治聚集、影响安全的事件都已大大减少。23条通过,港府既完成了宪制责任,也凸显出建制派再不必受制于反对派了。
2003年,香港回归快六年了,首任特首董建华已踏入第二个任期,港府首次提出就23条立法,并提出草案,不料民间反应强烈,称咨询期不足、草案字眼模糊;香港时任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对媒体脱口而出:“23条就像有把刀在你头上。”更让港人忧虑人权和自由受影响。
此后,董建华、特区政府元气大伤,七一游行演变为每年香港回归纪念日都上演、挑战建制的政治活动,23条立法则成了港府的“烫手山芋”。董建华之后的几届特首都称23条立法是香港的宪制责任,但都没有再次正式提出立法建议,直到今年1月,李家超给出了立法的时间表。
大石落地?
事实上,在过去的10年中,无论是2014年的雨伞运动、2019年的反修例风波,总会有人适时提出,香港的核心身份认同危机,都是因为香港没有为23条立法,严格划定分裂国家等罪名,才导致很多矛盾找不到解决方法的时候,就滑向“独立”。
香港特首李家超说,感谢所有爱国爱港人士支持和推动《基本法》23条立法,共同为缠绕香港26年8个月19日的问题,写上完满句号。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新法将加剧人们对香港吸引力的已有担忧,是吸引全球人才的绊脚石。
网民也说,港府再也不能找借口了。如果说过去一段时间,23条立法和相关的政治议题是香港绕不过去的必答题,那么如今立法完成,特区政府是否到时间全力投入发展社会经济、民生福祉?对于香港市民而言,政治议题是否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
内部没有反对,外部批评却接踵而来。
26年8个月19天,香港社会经历了诸多变化,不少大的社会运动都与23条相关。网媒“香港01”创办人于品海撰文称,此次立法用了“超人”的速度完成,接下来处理经济民生也需要超人速度。
各项指标都已显示香港的吸引力在直线下降。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去年只有1336家境外公司以香港作为地区总部,较2019年减少13.3%,也是自2012年来数目最少的一年。世邦魏理仕1月公布的数据则显示,2023年底全港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增至16.4%,创历史新高。
不过,发展中的种种挑战:向外界解释23条、应对可能的制裁、重振经济、留住外资、留住人才、在大湾区脱颖而出……不比执行高层意愿和政治任务简单。23条立法尘埃落定,对这届港府能力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