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4195名年龄介于18岁至67岁的公民和永久居民参与第二次调查。调查员从2022年9月至2024年2月,对参与者进行面访,并通过情境问答,评估他们对精神或心理健康状况和援助方式的认知与态度。
孙雪玲说,18岁至34岁的年轻群体,对精神或心理健康状况的成见较少,因为他们通过接触相关内容和宣导活动,更了解这些状况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延伸阅读
更多本地人能分辨五种常见的精神或心理健康状况,比率从2014年的42.3%,增至2022年的58.9%。与此同时,人们对这些状况的成见也有所减少。
人们对这些状况的成见也有所减少,负面印象指数整体下降。
能分辨强迫症的人达62.3%,比2014年的28.7%,高出33.6个百分点,在七种状况中差异最大。尽管如此,从比率来看,强迫症和思觉失调症,是认知度最低的两种精神或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范围涵盖原有的五种状况:失智症、抑郁症、思觉失调症(schizophrenia,又称精神分裂症)、酗酒和强迫症,并加入带自杀倾向的抑郁症和嗜赌。能分辨这七种状况的本地人达63.3%。
最多受访者能辨认的首三种状况是:失智症(83.0%)、嗜赌(77.1%)和带自杀倾向的抑郁症(72.1%)。
内政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政务部长孙雪玲,星期二(11月19日)在首届双年国际心理健康大会上,宣布第二次“心事:心理健康素养研究”(Mind Matters: A Study of Mental Health Literacy)的调查结果。这项全国调查,是由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在2022年进行。上一次调查是在2014年。
调查发现,有更多人认为嗜赌和酗酒,是软弱的表现,而不是真的生病;有更多受访者认为,有酗酒、嗜赌和思觉失调症的人,是危险或不可预测的,并且会与他们保持距离。
“我们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态度逐渐发生变化,因为年轻人比老一代更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