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渝霖计划在未来三年内,聚集志同道合的手作文创者和工匠,让工作室成为他们交流点子的平台。
她说,加入这行也让她结识许多亦师亦友的年轻工匠。
除了售卖木质首饰和包包,黄渝霖也举办工作坊,让公众亲手接触木工,体会手工艺品背后的辛劳。
“班上有20多人,包括一名来自香港的男生,和一名学了10年的70岁大叔,每个同学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每月两堂课 教制作木耳环
黄渝霖说,她在毕业前做了一张木凳,深具纪念意义,至今仍舍不得出售。
“木凳的颜色由浅至深,犹如一层层剥开洋葱,记录了我重新认识自己的这段难忘旅程。”
说到木工,很多人会联想到又脏又重的粗活,以及双手布满老茧的大叔。顶着一头亮丽短发、笑声爽朗的黄渝霖(28岁)是本地少数的年轻女木匠,但她入行其实不到三年。
黄渝霖每月两次在位于加基武吉的工作室举办工作坊,教公众如何在三小时内把废木制成耳环,参与者年龄一般介于20多岁至30多岁。
黄渝霖在两年前创立自己的品牌“木语”,主打纯手工的木质首饰和包包。她坦言,虽然目前已回本,但还是没什么赚头。
花两个月练基本功
“很多工作坊都会尽量减少步骤,让参与者能很快完成,但我的要求较严格。很多参与者都对我的‘密集训练’感到吃不消,但我认为只有从零做起,接触所有工具,才能体会到手工的可贵。”
“东西坏了,与其丢掉,不如想想怎么把它变得更好,这样一来你会更珍惜它。”
“创业首九个月,我几乎一个木包都没卖出,因为木包在本地市场较罕见,国人还是习惯用皮包或塑料包。我最大的挑战就是要开创潮流,让木包成为时尚。”
在以男性为主的木工行业里,活泼好动的黄渝霖犹如一股清流,以独有的女性视角,把废木升级再造成首饰和包包,颠覆了人们对木匠的刻板印象。
黄渝霖透露,她从台湾回国后,在本地一家工作室当学徒时,发现在家具生产过程中有许多废木被丢弃,于是决定向公众推广“升级再造”(upcycling)的重要性。
三年前辞去营销工作,原本只想趁旅游时学习一门新手艺,却意外展开一段重新认识自己的旅程。
她笑说:“刚入行时,一些资深同行会质疑我的能力,问‘你一个女生可以吗?’。看到我的作品后,他们对我刮目相看,说‘小妹你很厉害!’。因为他们习惯制作大型家具,越小的东西反而越难做。”
“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我的作品,会主动留言,邀请我参观他们的工厂,并把不要的废木免费送给我,所以我的材料成本不高,哈哈!”
她忆述:“当时每天策划宣传活动,从早上9点忙到凌晨3点,却一点成就感也没有。父母鼓励我辞职,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我就马上想到木工。”
“我在网上找到一家位于台湾林口的木工学校‘怀德居’,一个学期半年,学费只需2000新元。后来才发现那里是台湾许多家具设计师的摇篮,当地学生想报读还得排队,但海外学生一定会被录取。”她忆述,当时每周上课两天,每天八小时,首两个月都在“练基本功”,学习使用刨刀和凿刀。
黄渝霖在大学念营销系,原本对木工一窍不通。某次搬家后从宜家(IKEA)买了木材,亲自动手设计家具,让她开始对木工萌生兴趣。“虽然当时没什么经验和知识,但能看到和摸到成品,真的很有满足感。”
“我希望善用营销方面的知识,为中年工匠和裁缝‘发声’,帮助他们申请津贴及建立人脉,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作品。”
原本从事营销工作的黄渝霖,因厌倦朝九晚五的工作,在三年前毅然辞职,到台湾的木工学校拜师学艺半年。
黄渝霖原本计划到泰国或印度尼西亚学习木工,却因不谙当地语言,而决定改去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