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冯荣峰说,当小贩不容易,早上8时得到巴刹采购食材,准备炒面的上汤,汤头由猪骨、虾头等熬煮,炒面时用上汤焖煮,让面条充分吸收汤汁入味。
自研秘方卖炒粿条
他称一对儿女有各自的事业,无意接手,“我是不希望面摊结业,所以若遇到有缘人肯接手,我愿意以2万元出让招牌和老秘方,但前提是对方要用心肯学,不能半途而废或吊儿郎当,否则就会砸了招牌。”
“跟着早上10时开店,站在火炉和油烟前一直忙到傍晚,又闷又热,一周做足七天,偶尔才休息,非常辛苦。”
位于东海岸路125与127号咖啡店的老字号“荣发”摊位,总是传来铲子不停翻炒的声响,随之飘来阵阵锅气四溢的炒粿条和炒福建虾面等,这些美食多年来虏获不少饕客的心。
排队了30分钟的食客罗女士(58岁)说:“四五年前开始吃这家面摊,没想到以后再也吃不到了,有点舍不得。”
他说,自一年前右膝盖生骨刺后,他发现近来只要久站,膝盖就会非常疼痛。“医生建议我多休息,加上两三个月前我也患上白内障,来临10月得去眼科做进一步检查,为了健康着想,我决定结业休养。”
冯荣峰只念到中二,夫妻俩38年来靠一家小面摊养大儿女,还供他们上大学。
冯荣峰称自己只有中二学历,所以一心想栽培一对儿女,如今38岁的儿子毕业于国大工程系,37岁女儿则是南大的硕士生。
脚力不胜负荷,加上视力衰退,东海岸路71年炒粿条和炒福建虾面老字号“荣发”第二代老板决定停业,他感叹后继无人,并愿意以2万元出让有71年历史的招牌和“味道”给有缘人当传承。
日前,冯荣峰亲口向本报证实,他因膝盖不好,视力也差,决定在8月31日结业,他感谢街坊多年来的支持。
夫妻38年靠小面摊养大儿女
到了冯荣峰16岁时,摊位租金涨至每月200元,他于是到菜馆向朋友学炒面,然后自己研究出秘方,卖炒粿条、福建虾面和炒面线等开拓客源。
荣发于1949年由冯炳仍创办,原本是售卖鱼圆粿条面,因要缴付每月的昂贵租金,70年代起也开始卖炒粿条、炒福建面和炒面线等,面摊如今由冯炳仍的大儿子冯荣峰(66岁)与儿媳妇谢秀叶(63岁)接手经营。
食客傅国强(31岁)当天带着妻子杨雪妮(29岁)和母亲黄淑贞(63岁)来光顾,三人都是首次到来。
冯荣峰说,父亲冯炳仍在17岁时,独自从中国来到新加坡打工,过后在东海岸路咖啡店结识鱼圆摊老师傅,“老师傅刚好要回中国,离开前把煮鱼圆面的手艺传授给父亲,父亲学了一个月就上手,从此就在那里卖面。”
父亲17岁从中国来新讨生活,向老师傅学煮鱼圆面,为了缴付昂贵的租金,儿子到菜馆向朋友学炒面。
他说:“我是在社交媒体看到朋友发贴文,于是想趁面摊结业前来尝尝,果然很好吃。”
冯荣峰是家中老大,下有七个弟妹,当时8岁的他就到面摊帮忙,从扇风烧炭、收拾桌子、清洗碗碟、点餐和剥虾,双手常被虾壳割伤,吃尽苦头。
想起自己年仅8岁时,就到父亲的面摊帮忙,面摊承载着他满满的回忆和汗水,如今即将走入历史,他心中觉得可惜,因此希望自己的手艺能传承下去。
之后,他和妻子接手面摊,为了节省开支和保持食物水准,两人凡事亲力亲为,由始至终没有请过员工。
有食客知道荣发即将结业,于是在社交媒体上载贴文告知大家。走访期间,可见许多食客专程来咖啡店吃炒粿条和炒福建虾面,面摊外排起长长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