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认为,当年香港华人对“中国人”有共同的身份认同,有助不同群体找到共识,修补社会裂痕。“双十暴动”后,亲共团体与亲国民党团体达成“大家都是生活在香港的中国人”的共识,而“六七暴动”后,香港出现新的平衡,大家意识到香港虽然是英国殖民地,但也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又是在港中国人的避风港。

除认同问题外,杨贤指出,香港也面对地产集团囤积大量土地导致房价居高不下,政府公屋供应不足、社交媒体上存在大量假新闻、社会情绪严重对立,缺乏有效沟通渠道等问题。

结果有其他观众人高喊“这里不是香港”,甚至要求把何先生轰出场。双方情绪变得激动,在主持人的调解下才停止。

这场讲座由新加坡—中国友好协会、醉花林俱乐部和世界科技出版公司联合举办,讲座主持人是教育部前高级政务部长简丽中博士。

讲座的问答环节中还出现带火药味的一幕。一些现场观众不满自称来自香港的观众利用提问时间发表意见,双方发生口角。

杨贤之后回答,自己在讲座中提到香港立法会曾在2005年就时任特首曾荫权的政改方案投票表决,但未能过关。他重申,希望香港社会各界能够平复情绪,用理性、理智的方法沟通,共同找到新出路。

香港观众发表意见引发口角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李棕杰出讲座教授杨贤11日(星期六)在醉花林俱乐部举行的讲座上指出,香港曾分别在1959年与1967年发生过“双十暴动”与“六七暴动”,前者牵涉香港亲国民党群体、香港亲共团体与港英政府三方,后者涉及香港亲共人士与港英政府。

他以情侣间吵架为例,强调要解决当前香港社会上的冲突与争坳,双方必须冷静下来,有理有效地进行沟通;同理,港府也应该主动沟通,弥合撕裂的社会。

杨贤在香港出生长大,1984年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博士毕业后,在欧美及大陆高校任职。他在2008年至2019年间曾任国大商学院院长。他目前兼任亚洲金融与经济研究所主席。

这两次暴动虽然对香港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影响,但最后社会都重归平静,香港过后发展成亚洲四小龙之一。

反修例冲突席卷香港社会已逾七个月,学者认为除了社会经济因素外,港人回归后对大陆态度出现“复杂变化”,缺少共同身份认同,也是引发风波的深层次原因。

认为应从教育与家庭着手

对比当前的情况,杨贤认为香港社会缺少共同的身份认同。“我在香港长大时,身份认同就是‘中国人’;现在(身份认同)一下子变得复杂,有‘在香港的中国人’‘香港人’‘中国香港人’等等。”杨贤认为,香港现在应从教育机构及家庭着手,重新打造共同的身份认同,让社会在出现分歧时能找到和解的共识,“为了大我,放下小我。”

来在香港的何先生在提问时,质问杨贤为何没有反映香港社会对反修例群体的支持及对普选的渴望,并批评北京不予香港普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