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对阿里的热情不只于“抽新股”,阿里掛牌后首个小时便录得80亿元成交,十分惊人,全日成交金额高达139.96亿元,是成交最多港股,占当天大市成交额逾十分之一,较第二位腾讯多近40亿元。阿里燃起的投资者热情也蔓延至其他股票,推动大市成交金额按日暴增75%至1千330亿元,创半年新高。

阿里巴巴来港上市,对港股市场来说是一个标志事件,中概股的集体来港更是港股未来发展的一大助力,但现阶段看,香港资本市场仍未做好准备。以阿里巴巴是次上市为例,虽然阿里的成交已占大市成交高达十分之一,且阿里市值高达4.3万亿元,超越腾讯的3.2万亿元,成了港股第一大市值公司,但按现有机制,作为“同股不同权”公司的阿里巴巴并不符合现行被纳入港股市场两大旗舰指数─恒生指数和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成份股的资格。

阿里上市四个交易日总成交逾400亿元,同期港股总成交约4千179亿元,即阿里成交占近十分之一,对整个港股市场的影响立竿见影。除了吸引更多中外投资者参与港股市场外,以香港股票买卖征收0.2%股票印花税计算,阿里四日的成交已令香港政府库房多了逾8000万元,收入十分可观。

此外,在商言商,任何上市公司都希望能获更高估值。现时不少于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估值长期偏低,例如阿里回归香港前,在美股的市盈率长期只有20多倍,远低于腾讯在香港股市的30多倍市盈率。而从阿里回归港股后的火热交投,不难看出,香港的投资者毕竟较熟悉大陆市场,不论是机构或个人投资者,都有更多中国企业的消费者和用户,比美国市场更理解中国企业,更有机会给出高估值。阿里港股上市四日内,股价便由176元的招股价升至上周五(11月29日)收市时的198.4元,升幅达12.7%。阿里港股的上升,同时推升阿里美股股价。

上周二,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正式于港交所掛牌上市,了却双方的一大心愿。阿里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说,感谢香港和港交所的资本市场改革,令阿里巴巴能够实现五年前的承诺——若条件允许,一定会“回家,回香港上市”。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形容,对阿里巴巴回港掛牌感到“感恩”,认为阿里巴巴重返香港上市,证明香港市场坚韧和有未来。

促使阿里回归港股的外部因素就更值得玩味。首先,中美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的较量仍未分出高下,首阶段的贸易协议更是迟迟未正式签署。随着双方于不同范畴的冲突和比拼升温,今年9月底一度传出美国讨论让中国公司从美国退市的消息,虽然美国财政部其后迅速否认,但相信无形间也激发了于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的危机感,考虑来港上市以分散风险。

作者:何敬熹

上市改革后,阿里巴巴终于成功在香港上市,但这次又到了恒指的标准未改革,又要进行“咨询”,不禁令人慨叹香港资本市场的后知后觉,要知道港股市场早有美团、小米这些“同股不同权”的大企业,而其中美团过去12个月平均市值已跻身港股前15位,而且属于IT行业,相关股份在恒指成份股中占比较少,论市值和性质,虽一早符合资格纳入恒指,却也是因“同股不同权”而未获恒指公司考虑。阿里“回家”早闻楼梯响,上市后却未能即时晋身蓝筹之列,教人失望。香港号称国际金融中心,但倘继续在纳入“同股不同权”等制度改革上“慢几拍”,相信难以配合大陆新经济的需要,香港资本市场的竞争力长远也将遭到削弱。
 

“阿里回家”一直备受市场关注,虽然每手入场费接近1万9000元(港元,下同,3312新元),且是第二上市,但公开发售部分仍反应火热,接获约20万份认购申请,超购41倍,冻资约960亿元,成为年内港股“冻资王”,使用超额配股权后共集资逾1千零12亿元,是港股历史上第三大IPO,仅次于2010年集资1千590亿元的友邦保险和2006年集资1千249亿元的工商银行。

这次阿里巴巴来港第二上市,相信会带起于美国上市的中国新经济股回归港股的潮流。阿里这次启动二次上市,回归港股,有多重原因。从公司内部因素看,随大陆人口红利减少,电商平台交易额增速放缓,且有拼多多、京东等多个强敌挑战,阿里确实需要更多资金来提高自身竞争力,早前的招股书便指此次IPO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驱动用户增长及提升参与度、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持续创新这三个战略方向。

阿里这新“股王”迟迟未能纳入恒指,一方面会令恒指代表性被削弱,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香港资本市场的适应性和灵活度跟不上新经济发展的需要。早于2013年,阿里巴巴便要求香港股市进行改革,容许“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但当时被港交所和证监会高调拒绝,令阿里转赴纽约交易所,成为该所史上最大的IPO,香港被嘲“错失金蛋”,而“同股不同权”上市改革迟至去年才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