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也揭露,本地患者主要是12到21岁的中学生,或者是刚踏入社会的上班族。他们因为课业或工作的压力大,或是家里管得太严,上司要求太苛刻,因此经常用手机上网,结交朋友,发帖抒怀,或是申诉不满。也有的沉迷在电子游戏,或是日夜追捉“幽灵”。这种种行为,显示他们要求的是一个“出气”的管道,因此,专家认为,“无手机焦虑症”不是一种精神病,也不是心理病,而是情绪的宣泄。

万物利弊互见,手机利大于弊,却是不可争的事实。

无可否认,在日常生活中,手机不可或缺。一机在手,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机不离身,吃喝玩乐,大都无往不利。

可是,这做法说易行难,亦可能适得其反;尤其是血气方刚的中学生与年轻人,经常会跟长辈顽抗,引致脾气暴躁。相关的调查报告举了个例子,有个中学生沉迷手机,其父亲没收他的手机时,他跟父亲争执,继而动手将父亲打伤,父子感情破裂,一直无法修复。

“无手机活不成”这句话并不过分夸张,君不见有人手机不在身边仅片刻,便已失魂落魄,焦虑不已,惶恐万分,干啥事都心不在焉,不知如何是好。

最近有一项报道,说是有种“症状”,因手机而生,名曰:“无手机焦虑症”(Nomophobia,又译为“无手机恐惧症”)。本地有家社区服务机构透露,近年接获这类焦虑症的个案有增无减,单单去年便处理了近百起过度使用手机的案例,以及850通相关的求助电话。另外,向心理学家求助的,一年平均最少20人,包括了忧郁症和焦虑症患者。

难怪有人说,在高科技盛行的今天,倘若没有了手机,手脚如同被绑,脑筋也好像没那么灵活,而且跟外界的沟通,恍如隔世,出行更是不方便,大有没了手机便活不成之感!

辅导员评估这些案例时显示,手机使用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活、学业以及工作。除了睡觉和运动之外,手机离身多过一个小时,这些“患者”便会坐立不安,废寝忘食。

这类患者无疑是过分依赖手机,也就是中了手机的“毒”;这就像是瘾君子,要戒毒,唯有“脱瘾”。脱瘾的一个办法是自行限制手机的使用时间,以便逐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为了手机竟然六亲不认,无手机不但焦虑,确实也很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