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为了方便全盲的测试员输入结果,公司还特别设计一台带有凸起圆点的iPad装置,让他们也能凭借触感去输入。

另外,雇主在为已聘或新聘残障员工重新设计工作时,也可通过强化残障人士就业计划津贴获得更多支援,津贴顶限从3000元显著提高至2万元。

经过多个月来的相处,她已和下属产生出绝佳默契,主要通过比手划脚或写下信息沟通,但有时还没开始“出手”,员工就已知道她想要表达的意思。

自己的经验也让她更能了解下属所面对的问题和顾虑,所以她经常通过自身经历,教导下属如何面对顾客,以不同方式和顾客沟通。

特需人士工作 也迫切需转型

对此,廖志才说:“有的工作机会是我们联系雇主和培训学校而得来的,现在也有越来越多公司会主动联系我们,提出适合的工作岗位。”

“在墨西哥的分公司数年前开始就引入视障员工为感官测试员,因为这个职位只需靠嗅觉,所以只需付出多一点时间培训,视障人士也能胜任的。”

20190712_1562906277326_1080564933809791_blta20_jx3w0fxkztuann_Large.jpg
林丽娜总是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指着柜台上的菜单,即便不用言语,也能和顾客沟通。

主管公共服务的贸工部长陈振声今年2月答复官委议员王丽婷口头询问时表示,截至去年底,本地公共服务聘请了超过300名特需员工。

福利机构希望公共服务部门可以身作则,更积极聘请特需人士。

公司具有包容的态度,不但制定适合视障人士的工作岗位,连新办公室也精心设计,方便视障员工。

这些测试员当中,既有视力健全的人,也有六名视障人士,当中还包括两名全盲人士。他们在同一个空间一起工作,互相帮忙,毫无差别。


公司高级经理谢晓春也介绍:“除了培训,我们也邀请视障人士协会的专人过来和员工讲解如何更好地与视障同事相处。”

踏入Foreword Coffee咖啡馆,只见林丽娜(48岁)不慌不忙地指着柜台上的菜单,面带热情地微笑,顾客自然就会用手指指出自己想要点的饮料。

新加坡总经理兼亚太区副总裁(香料)罗德斯·阿鲁(Lourds Rajan Arul)介绍,新办公室的设计和布局就考虑到为视障人士提供便利。

办公室新设计 方便视障员工

新协立业在今年6月推出的《重新设计工作指南》,就列出了重新设计工作的步骤,探讨如何利用工具和科技,协助特需者更好完成工作。

有兴趣的雇主和特需人士,可上新协立的网站了解更多详情。

2016年1月至今年3月间,超过2000名特需者在人力部应变与提升计划帮助下,被大约750个企业雇用。

他认为,公共和私人机构可以加强和新加坡协助残障者自立局合作,重新设计工作流程等。他总结:“有时这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就算眼睛看不见,也能用鼻子闻出一片天,视障人士有份特殊工作:感官测试员,凭借嗅觉,和健全人一样自食其力。

她写道,“在工作中其实发现新加坡人都很善良,他们都很体谅我们的处境,从未接到任何负面看法或指责,也让我的工作有很大的满足感。”

林伟杰说:“只要给予这些特需员工足够机会,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他们是十分忠诚的,也对工作充满热情,甚至还会吸引熟客一再光顾。”

詹史群一般上会在会议室或感官室和其他测试员一起上班,他们会根据指示,测试香味的浓度和特性,之后进行打分和评价,也会和同事一起讨论。

针对特需人士,新协立就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实习机会、职业配对等措施,协助特需人士进入职场。

随着新加坡经济转型,视障人士的工作机会也与时并进。

咖啡馆目前聘请14名特需员工,林伟杰介绍,公司采取不同措施,包括简化菜单和泡制咖啡步骤,以及使用更简易的工具,协助特需员工更好胜任工作。

她指出:“只要对我们有耐心,我不认为有什么是我们做不了的。”

协会紧密与这些企业伙伴联系,与他们合作探讨如何帮助视障人士胜任这些工作,包括所需的培训和工作调整。

这仅占聘有约17万人的公共服务领域的0.17%,他因此坦言,公共部门和机构在了解特需人士能力和潜力方面可做得更好。

如今,视障人士的工作机会较为多元,除了传统手工业和服务业,也出现如感官测试员和激励讲师等较为新型的行业。

dan_9197_Large.jpg
公司特别设计一台带有凸起圆点的iPad装置,方便视障测试员凭触感输入结果。

勇敢踏出去 找回自信

新加坡协助残障者自立局(新协立)目前多管齐下,鼓励特需员工再就业,也鼓励企业重新设计工作,让更多特需人士能胜任。

他坦言:“时代一直进步,科技和手机应用程序都能帮助我们,硬体条件其实不是问题,更重要或许是得到公众的理解,我们自食其力就是一个途径。”

虽然过程中完全没有任何言语的交流,但不会令人觉得无法沟通,或是有误解的可能。

SPD(前称体障人士协会)就业扶助计划与培训助理总监李惠玲说,过去几年给予体障人士的支援增多了,包括相关的咨询、辅助工具,甚至是援助金。

在工作效率上,特需人士和普通员工有差别吗?詹史群说:“我们上手时间比较慢,一开始时可能需多点时间和耐心,但时间一久,我们都是一样的。”

dan_9928_Large.jpg
SPD就业扶助计划与培训助理总监李惠玲说,科技进步虽带来诸多便利,但也取代了特需人士传统的劳动职位。

新协立也推出高级辅助就业课程证书,培训为残障者提供就业训练和工作配对的指导员。

詹史群在55岁那年因视网膜病变而逐渐失去视力,原本从事建筑业的他顿时迷失方向,但他很快就发现:“你失去一个感官,不是失去全部。”

廖志才说:“当然不是所有提案都会成功,不是所有企业都会接受,但我们做的是长远工作,邀请企业和视障人士参加活动,慢慢让企业改观。”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用电脑输入问题,林丽娜则在记录本上写下答案,形成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

视障人士当激励讲师

鼓励企业重新设计工作

谈到自己的工作,詹史群说:“我们虽然看不到,但其他感官不受影响,有些如果是天生失去视觉,其他知觉可能还会更敏感,更能胜任工作。”

通过制造工作机会,让公众与特需人士有机会接触,消除公众对残障人士的误解,加深彼此的了解。

视障人士协会技能发展计划高级经理廖志才说:“很多视障人士不愿意去找工作,家庭太过保护他们,觉得他们出去太危险。”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后来引入木工和铁工业,以及生产线作业。到了80年代,更提倡电脑技术或以按摩为主的服务业。”

来自瑞士的芬美意是全球最大的香精香料企业,在新加坡聘请约350人,并在大士和科学园都有设施,其中科学园的设施在2017年开幕。

科技进步虽然带来诸多便利,但也取代特需人士传统的劳动职位,加深培训转型的迫切性。

然而,帮助他们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走出去。本身也是视障人士的廖志才解释:“工作让视障人士能重返社会,找到有意义的生活,也不会成为家庭的累赘,通过接触更多的人,可以重获自由。”

虽然世界对她开启静音,但丝毫不影响她与其他人的交流,只要认真对待顾客,面对人群并不难,失聪者也能胜任咖啡馆助理经理的职务。

dan_9464_Large.jpg
视障人士协会技能发展计划高级经理廖志才。
dan_9179_Large.jpg
测试员当中既有视力健全者,也有视障人士,大家同在一个空间一起工作。

其他感官更敏感

抵达大楼,詹史群驾轻就熟,掏出员工卡进入闸门,虽然偶尔有同事协助,但他熟悉路线,能自行乘搭电梯到七楼的办公室。



如今餐饮业面对人手短缺的问题,但等待加入咖啡馆的特需人士数量却有增无减,反映出这些人士或许是解决餐饮业劳动力短缺的答案。

走在熟悉的路上,如果不是他手中那根白杖,或许身旁的人都不会发现,他其实是一名视力只剩下20%的视障人士。

公共服务部门聘300特需人士

为了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协会也会提供相关的培训和辅导,然而对于年长的特需人士来说,他们面对的问题更加棘手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表示,本地一些雇主可能对特需者持负面观感,认为他们生产力较低,聘用他们时或需消耗较多资源。

因此,SPD目前的重点放在职业转型、技能提升和再培训,和使用辅助工具,让特需人士能跟得上企业转型的步伐。

廖志才说:“我觉得政府应该提供更多职业机会,因为政府机构中许多包括接听接热线和社会辅导的工作,其实都是特需人士所能胜任的。”

自从8岁的一场高烧后,林丽娜双耳就失聪,但是她努力不懈,多年来一直在餐饮业打拼。老板对她也十分放心,甚至委任她为咖啡馆的助理经理,带领其他也患有不同残疾的员工,一起经营这家独特的咖啡馆。

多接触可消除误解

阿鲁说:“视障员工和普通员工的区别不大,特别是在科技协助之下,他们也能独立工作,并把工作做好。如果企业重视包容性,那就应考虑如何给予他们机会。”

詹史群(69岁)每周三天都会自行搭乘巴士来到新加坡科学园Ascent大楼的芬美意(Firmenich)全球香精创意中心上班。

李惠玲解释:“科技已取代许多以往会聘请特需人士的低技能职位,虽然更多企业能借助科技聘请更多特需人士,但对教育程度不高者冲击不小。”

根据统计,本地目前有17万6000名处于工作年龄的残障人士,但就业人士却只有8600人,就业率仅4.9%,是发达国家中最低之一。

成立于1951年的新加坡视障人士协会一直以来都为视障人士寻找就业机会。廖志才介绍,当年视障人士多从事大家熟悉的手工业。

但事实是否如此?会不会有一些工作是他们比一般员工更能胜任的?而多一份理解、关怀和帮助,其实能让在职场中努力的特需人士感受温暖。

相比之下,国际劳工组织和经合组织的报告显示,美国有约18. 7%的残障者受聘;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残障者受聘率超过40%,日本则有20%。

Foreward Coffee的创办人兼总监林伟杰说:“特需人士在社会上仍然是隐形的,这才会产生误解,我们希望通过提供工作机会打破这种隔阂。”

静音世界咖啡香 热情微笑暖客心

从光明走向黑暗,仿如人生失去所有自由,但只要改变观念,勇敢踏出去,视障人士也能找回自信。

你是否曾经注意过工作环境周遭是否有特需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