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笑说:“有些患者会大发雷霆,甚至用粗话骂我,但我都会让他们发泄。我当然也会害怕,但一定要故作坚强。”
“当时我很自然地抱着他,我不能把他推开,因为他最需要的是一双温暖的手和一双聆听的耳朵。”
海伦说:“那些战俘瘦得只剩皮包骨,看了实在于心不忍。铁丝网很高,有好几次我不小心割伤了脚,疤痕至今都还在。”
“日军来视察时,我们都立正站好,不敢正眼看他们。听说日军在大草场挖了个大洞,把华族男子排成一排,然后开枪扫射,我邻居的丈夫就是其中一个。”
高龄90岁的海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当时她只有12岁。她受访时回想起日军的暴行,仍心有余悸。
沈爱丽忆述,首名患者第一次见到她,就倒在她怀里哭泣。
沈爱丽(73岁)对罗威路也非常熟悉,因为她常常到那里的夜间娱乐场所“追踪”性病患者。
“领到食物的邻居都会跟我们分享,每几个小时响一次警报,我们就跑到邻居家的防空壕躲避。无论你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还是像我这样的欧亚人,大家都会互相帮助,因为这样才能存活下来。”
海伦最难忘的是每天凌晨3时起床排队领取食物配给,排了四小时好不容易轮到她,食物却已经分完了。
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百姓人心惶惶,当时年仅12岁的海伦约瑟夫(Helen Joseph)却冒着生命危险,偷送食物给英军战俘。
1985年,新加坡出现首起爱之病病例,当时很多人对这种病还不了解,医生也劝她不要“逞英雄”,沈爱丽却自告奋勇为患者提供辅导。
海伦小时候跟亲戚和11个哥哥姐姐住在小印度罗威路(Rowell Road),英军战俘的营房就在附近,因此她常常用报纸包裹食物,偷偷放在营房铁丝网的围篱边。
过去30年来,沈爱丽辅导了上千名爱之病患者及其家人。每当一名患者病逝,她就会折一颗纸星星,放入一个心形盒子。
1985年,新加坡出现首起爱之病病例,当时很多人对爱之病患者充满恐惧,沈爱丽(Iris Verghese Sim)却自告奋勇为患者提供辅导。
“我在五年前退休时,把心形盒子和纸星星都烧了,这是我跟他们道别的方式。”
沈爱丽在1974年成为密驼路医院的医护人员,专门辅导性病患者。为了劝他们到医院接受治疗,她不得不到小印度的“红灯区”寻找患者,并追查他们可能传染的对象。
这些故事的主角将在今年国庆庆典第四幕“艰辛建国之路”的短片中亮相。这些短片由本地导演陈子谦制作,叙述平凡国人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并进一步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