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阻断措施也可能导致一些意料之外的副作用。古阿烈说:“客工宿舍的情况令人担忧……讽刺的是,病毒阻断措施可能增加病毒在宿舍蔓延的风险,因为同个屋檐下住户近距离相处的时间更多了。”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研究)古阿烈(Alex Cook)副教授则说,安全距离措施若要发挥效果,必须实施几个星期,否则社区感染病例可能迅速回弹。
“因此,如果病毒阻断措施奏效,我们应该会在它实施六天后,看到病例人数下降,那要从星期一晚上公布的病例数据观察起。”
联合领导跨部门抗疫工作小组的国家发展部长黄循财前晚在面簿贴出这个图表时说,伴随新一波的境外输入病例,社区病例也有所增加,但鉴于我国采取了安全距离措施,这类病例近几天已减少。
境外输入病例则是在3月中左右,随着大批新加坡居民归国而达到高峰,但自本月2日以来,一直保持在10个病例以下,其中三天甚至是零病例。
根据新分类方式,我国冠病病例分为三个组别,即境外输入病例、社区(community)病例,还有工作准证及宿舍感染病例。其中,社区病例指的是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以及居住在社区的工作证件或长期证件持有者。
他提醒,国人须慎防遵守安全距离措施时出现疏漏,现阶段讨论是否放宽病毒阻断措施也还不是时候。
病例区分方式可能导致遗漏追踪线索
针对病例的新分类方式,淡马亚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提出将工作准证及宿舍感染病例从社区病例中划分出来,对我国理解病毒传播情况没有帮助。
数据虽令人鼓舞,但受访的传染病专家强调,病毒阻断措施上周二才实施,要从现有数据看出它是否奏效,还言之过早,因为公布的病例数据会“落后”于实际染病人数。
学者:安全距离须实行数周否则社区感染可能回弹
他解释,两个组别之间有许多重叠。例如,被雇主感染的女佣也是工作准证持有者,许多建筑客工也并非生活在与新加坡社区完全区隔开的地方。
新加坡临床微生物学与传染病学亚太学会会长淡马亚(Paul Tambyah)教授说:“现在估量病毒阻断措施的效果还为时过早,因为我国病例的平均潜伏期是四天,排在25百分位数至75百分位数的病例,潜伏期则介于三至六天。”
淡马亚举慕斯达法购物中心感染群为例说,该感染群包括了本地居民、外国旅客和客工。“任意区分这些人群可能会遗漏掉重要线索,这些线索可能有助病例追踪和阻断传播链。”
卫生部的图表显示,截至前天(4月12日),尽管感染冠病的宿舍客工人数连续四天居高不下,维持在一两百人,但社区病例自上周三达到一天50多起的高峰后,已稍微回落到每天少于30起。
传染病专家强调,病毒阻断措施上周二才实施,要从现有数据看出它是否奏效,还言之过早,因为公布的病例数据会“落后”于实际染病人数。
卫生部对冠病病例采取新分类方式,不包括客工在内的社区病例连续两天维持在30起以下。受访传染病专家认为,数据虽令人鼓舞,但病毒阻断措施是否奏效还需要时间观察,国人不能掉以轻心,还是要谨慎遵守安全距离。
他强调,要全面了解病毒阻断措施的有效性,应进行更多冠病测试,并借助血清学来进行哨点监测,即连续收集特定人群的病毒感染情况,以预测疫情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