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学把校内的人文学院大楼,命名为“新加坡福建会馆楼”,坐落在南大华裔馆和南大湖附近一条名为“南洋谷”的道路,也正式易名为“陈六使径”,以铭记已故前南洋大学创始人陈六使,以及当年他所领导的福建会馆,为推动本地文教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仪式前天由教育部长王乙康主持。前天的这个命名仪式所代表的,可以说是对历史所持有的尊重态度。
陈六使当年在政治理念上跟政府站在不同阵线,是个事实。徐芳达在南大“校友之夜”演讲里表示,政府跟陈六使曾有一些分歧,政府仍然维持当年的观点,就具体地突出了这一现象。当局在坚持立场之余,表现了尊重历史的意愿,应当得到社会的肯定。
尊重历史首先在于厘清和承认事实。陈六使和新加坡福建会馆是创立南大的功臣,他个人当年捐献了500万元,带动了新马两地华社踊跃的民间捐款。就如贸工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前晚在南大“校友之夜”演讲里所提到的,因为陈六使的振臂一呼,社会各阶层热烈响应,包括最底层的两三千名三轮车夫“义踏”、酒厅舞女“义跳”,把当天的收入全数捐出,传为佳话。福建会馆奉献在裕廊523英亩的树胶园,作为南大校址,同样功不可没。
梳理历史也是团结社会的重要举措。跟种族、宗教、语言等领域一样,历史也是撕裂社会的潜在因素。在当前假新闻横行,一些国家利用真假参半的信息扰乱他国民心,各地排外情绪高涨的环境里,新加坡更有必要慎重对待任何可能导致社会对立的诱因。梳理历史事实,能缓解不必要的负面情绪,有助于让人民更齐心。
尤其重要的,如果当年先辈和早期移民如何排除万难,为一个共同理想群策群力的南大创校精神,能继续感召现在和未来的南大学生,那前天的命名仪式就更显得意义深长了。
此外,回顾南大创校过程之不易,今天的南大毕业生尤其应该怀有感恩之心,珍惜自己在由众多先辈心血凝聚的学府受教育的宝贵机会,在毕业后回馈社会,贡献家国,以不负先辈的办学精神及社会大众的期望。
陈六使的孙子陈锡福在代表家族成员接受《联合早报》的访问时说,“我们只希望他的贡献不被遗忘”。南洋理工大学可以考虑赶快进行的,就是在“新加坡福建会馆楼”和“陈六使径”附近竖立牌子,说明福建会馆和陈六使的贡献。
2019年10月21日
因此,通过命名仪式来肯定陈六使和福建会馆的贡献,无疑是名副其实的正确做法。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实相副才能够名正言顺,这是任何法治的文明社会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因为唯有赏罚分明,人民才能分辨善恶,公平正义才有所保障。
在新加坡纪念开埠200周年之际,用具体的命名仪式表达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尤其显得意义非凡。但是,除了梳理历史,给予先人应得的肯定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怎么往前看,怎么把历史传承下去。
这样,福建会馆和陈六使当年如何发动社群,大家万众齐心、共同致力教育的感人故事,才有可能成为现在南大一代又一代毕业生的共同记忆。这个记忆,理应包括对“饮水思源”价值的传承。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先辈当年艰苦创校,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情怀,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的努力,应当为南大毕业生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