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本报采访组副主任 tohys@sph.com.sg)
然而到目前为止,它只召集到14个业者的224家超市和饮食店参加,还不到目标的一半。如果减去193家参与的超市,承诺会给予优惠的饮食店只有31家,相对于到处林立的饮食店,实在是太少了。
编辑室内外
商家和民众都有各自不参加和不响应的理由,但归根究底,大家的环保意识薄弱。
零废新加坡发起为期四个月的“新加坡人请自备容器”运动,希望通过给予优惠的方式,鼓励公众改变习惯,减少使用塑料袋和塑料容器。该组织希望能召集500家零售店,给予自备容器购物用餐者优惠回扣,协助公众改变习惯。它设定的目标是到今年底,运动结束时,全国少用100万个塑料容器和袋子。
商家和民众都有各自不参加和不响应的理由,但归根究底,大家的环保意识薄弱,潜意识里不觉得多用塑料袋和塑料容器有什么不妥,于是方便自己的考量凌驾一切。
塑料袋是常用物品,一般民众除了用来包裹物品和食物外,还用来包家庭垃圾,不可能完全禁用。若人们的环保观念仍旧薄弱,日子久了,嫌麻烦的人是否会不吝付费,以致生活费被推高却又达不到环保效果?
为了保护环境,为了能不断呼吸到新鲜空气,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去进行环保。当前能做的就是少用、重复使用和再循环塑料用品。少用和重复使用都不难做到,但需要大家自动自发,而不是当局通过惩罚性的收费来保护环境。
一般公众对不自备购物袋或容器也有一番解释:一、家里需要许多塑料袋装垃圾;二、带着购物袋购物或者自备容器“打包”太麻烦,用后还得洗刷一番;三、经常忘记带。
最近有同事建议仿效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欧美国家、香港或台湾,征收塑料袋税或规定商家为所发出的每个塑料袋收费,不收钱的属违法。这一招在许多地方实施后都有成效。在英国减少了85%的用量,香港也取得不错的成绩,人们为了省钱都少用塑料袋了。
相信大家都同意,绝大部分新加坡人还没有养成自备购物袋购物和自备容器“打包”的习惯。
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加坡去年制造了82万2200公吨的塑料垃圾,其中只有5万7600公吨被再循环,大约等于7%。非政府组织零废新加坡(Zero Waste Singapore)对《联合早报》说,塑料垃圾的再循环率一直维持在低水平,从2003年到2016年这14年间,我国所制造的塑料垃圾增加了42%,但再循环率则在7%至13%之间徘徊。它估计新加坡人丢弃的塑料垃圾中,有三至七成是一次性用品,如用来“打包”的塑料餐具、塑料袋和塑料瓶。
至于支持率为何不高,受访商家的顾虑包括:给予优惠会加重成本;要顾客自备塑料袋和容器也会吓跑他们。原本生意已经难做,再不给塑料容器而别人给,会造成顾客流失。
每次到超级市场,不难看到人们大量使用塑料袋。巴刹里也好不了多少,买猪肉和买鱼的顾客向摊贩索取多余的塑料袋,以便回家细分成几袋。其实只要重复使用,实在不需要索取那么多塑料袋。
塑料袋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是既便宜又方便的携带方式;但一般塑料袋不能自动分解,留下的是一堆塑料垃圾。没有被循环的塑料垃圾,和其他垃圾一起焚烧,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对环境不利;而且焚烧后的灰烬含有害物质,仍需填埋或进一步作无害处理。所以,减少塑料废物已成为各国努力的目标。
要改变人们的习惯的确急不来,但是当各地都在为维护环境而大力推行少用塑料袋的时候,我们却10年不变,实在太说不过去了。如果民间和商家都不愿意做出改变,有关方面可能就会通过立法来改变人们的习惯了。
我国早在2007年便推行“自备购物袋日”运动,开始时是每月一天,接着是每周一天。时至今日这个运动似乎已经销声匿迹,没有人去推动也没有人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