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吃过早餐早茶后,老师便带着孩子来到顶楼的游乐场,一玩竟是几个小时,差不多午餐时才回到课室,吃过午餐后便是睡觉时间,睡觉起来又是一阵室内玩耍。似乎只有在安排孩子等待食物时,老师才会召集孩子坐下讲讲故事,认识颜色等。至少我所观察的那两天是如此。
(作者是新闻中心高级记者)
无论是哪种模式,配上尽责的老师从旁引导,孩子肯定能受益。若能让他们也享受这个过程,每天期盼上托儿所,期待接触新事物,那更是难能可贵。毕竟童年只有一次,没有什么比孩子的笑容更重要。
就连接触英文字母都不是生硬的一个个教,而是让孩子找寻日常生活中某个字母开头的物品,来鼓励孩子玩下去;读故事也不是每次都是老师读,而是让孩子看图轮着说故事,激发想象、建立自信与培养表达能力。
然而,女儿上托儿所数个月下来,看似整日玩耍,但会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不但开始用英语与我们沟通(来澳洲前完全拒绝说英语),开口闭口还会说“谢谢”和“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抱着书一边看一边叽里呱啦地自己给自己讲故事,甚至还会在玩好玩具后主动收拾。
画画做手工是为让孩子认识颜色与形状;穿越障碍物是为练手眼协调与大肌肉组织;办家家酒为熟悉日常生活中的规律与顺序;变装游戏则为发挥孩子的想象与创造力。
这与女儿之前在新加坡上的幼儿园,每天按课程表走,每半小时安排一节英语课、华语课、运动课、音乐课等的差异颇大。
甚至当我问老师学校是否有什么时间表时,老师的脸色瞬间沉了一下,意味深长地说:“我知道许多亚洲托儿所都有,但我们没有。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玩。我们不想给他们压力。”
作为典型的“怕输”妈妈,我也在家中开始教孩子英文字母,但无论我怎么威迫利诱,孩子总是学得哭天喊地。然而,有一天在大街上,女儿看着建筑名称,突然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了起来,还兴奋地一路走一路找路名练字母。
其实女儿上的托儿所并非贵族学校,也绝不是什么知名学校,料是因墨尔本人工费昂贵,使得这里的全天托儿所收费,据知都介于每日约100澳元至约170澳元。当地人可享有大额津贴,但外国人就只能实打实地全额支付了。
每天花130元让孩子玩你舍得吗?
一天130元,本以为女儿的托儿所多多少少会在设施或教学上有什么过人之处,但陪女儿试课两天下来,对于像我这种从小在系统化教学模式下长大的新手妈妈来说,心也着实凉了一半——根本就是送孩子来玩。
女儿通过这种方式究竟能学多少,或许无法立竿见影,只能慢慢观察体会,但肯定的是在“玩”的过程中“学”,至少降低了女儿对“学”的排斥,“玩”也玩得更持久。
这里的托儿所也特别喜欢让孩子接触大自然。秋天带孩子收集枯叶,粘在纸上做成一幅幅“秋风图”;冬天教孩子用木头搭建营火学会取暖,了解材料特性;夏天让孩子玩水、玩泥、玩兔子探索大自然,增加对自然的好奇与兴趣。
数月的粗浅观察,“玩中学”是有其可取之处。同样地,新加坡一些托儿所采纳的偏系统式教学也自有优点。因国情有别,一个模式未必完全适用于另一国家,但若互相取长补短融汇贯通,或许能激发出不一样的火花。也难怪有幼教界的朋友透露,他们之前就曾组团到澳洲考察托儿所。
我不舍得,但也无可奈何。为了能让两岁半的女儿习惯集体生活,学会交流,学点东西,当然也为每星期能给自己腾出一点“喘息空间”打理家务,我和丈夫最终还是决定每星期让孩子在墨尔本上两天“天价”托儿所。
都这么说了,我也只能讪讪一笑,入乡随俗吧。
翻阅托儿所老师的活动记录后,我开始理解澳洲托儿所强调的“玩中学”是怎么一回事。
这里的托儿所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环节”,但所玩的游戏、活动,不少似乎都是以“学”为出发点,并通过“玩”的方式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