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文明之前的社会,因为大家都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制度内活动,所以很多价值和做法不言而喻。但是现代文明强大的冲击力,颠覆了以前的价值体系,也瓦解了诸多传统的社会制度安排。从前不言而喻的事情,如今却必须言之谆谆,而且还未必能为听者所接受。

从历史的长视角看,一些文化元素之所以能够传承不辍,就因为它像基因一样,本身有利于宿主的生存和繁衍。比如婚姻制度,无论文明程度的高低,几乎所有族群文化都奉行它。现代跨学科研究大多证实,一夫一妻制是最适合生育教养下一代的制度安排(豪门的妻妾成群与帝王家后宫佳丽三千,要不是文学的夸张想象,就是在现实中也并非普遍现象,缺乏足够的代表性)。

故事里一众旧神的神力,完全取决于信众的多寡以及他们是否虔诚。一些旧神因为完全被后人遗忘而毁灭消失,无疑是非常高明的隐喻。诸神所代表的正是一种日行而不觉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一种活泼泼的文化;换言之,作为一种概念,比如庆祝端午节,如果人们不再于农历五月初五包粽子吃粽子、划龙舟、讲述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和故事背后的意义,久而久之,端午节或许就会沦为教科书上的一段记载,沦为一种没有生命力的残破记忆。

故事的核心是诸神依赖人们的信仰而存在。不同文化的诸神被各自文化背景的移民带到了美国,但是美国的世俗文化环境,却导致移民后代对祖先文化信仰中的诸神逐渐弃如敝屣。随着人们信仰的弱化,这些传统旧神的神力也逐渐减弱。然而,美国人却越来越热衷和崇拜媒体、明星、科技与毒品,代表这些事物的新神悄然崛起。于是形成了一场新旧神明之间的对决。

《美国诸神》(American Gods)是英国作家尼尔·盖曼(Neil Gaiman)所创作的长篇奇幻小说,曾获世界科幻小说大会颁发的2002年度最佳科幻文学奖项雨果奖(Hugo Award),以及2002年度美国最佳科幻文学奖项星云奖(Nebula Award)。故事结合了美国元素、奇幻和多种古代、现代神话。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美国诸神》于2017年4月在美国首播。

(作者是《联合早报》言论组主任)

经历了历史洪流冲刷的婚姻制度,无疑是人类文明演进史的核心秘诀。进入后现代的西方社会普遍面对高离婚率、高单身率、低生育率和人口老化等问题,于是在是否大量引入异族异教移民来补充人口的辩论上发生严重社会撕裂。传统主义者提出“未来属于那些现身的人”的口号,呼吁年轻人多生育,以免民族文化式微衰亡。向来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中日韩儒家圈,同样面对类似的挑战。

但是,跟所有传统的文化元素一样,婚姻制度也面临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对于被现代文明洗礼的人,结婚生子已经不是人生必由之路,而仅仅是众多人生道路中备选的一种。这当中的原因固然繁多复杂,但是父母没有从小灌输孩子这些概念——就如父母没有坚持在家里使用母语一样——是当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个例子突出了言教跟身教一样关键,孩子虽然目睹并享受了家庭生活所带来的好处,却因为父母没有明说,而缺乏明确的意识,即自己也应当建立个人的家庭,来传承这些能为生命带来意义的好处。

文化传统的存续就是这么简单而残酷,不只是依靠人们的实践,更必须代代相传;如果新一代人因为各种原因,不继承上一辈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庆祝节日、使用母语、祖述先辈的故事,历史的洪流便会自然淘汰这些死去的传统。

如果婚姻制度被写入《美国诸神》,它的神力当下又会如何呢?可能它会跟圣诞节一样吧。圣诞节其实是基督教吸纳古罗马的农神节转化而来,糅合了不少异教仪式和内容;基督教用来纪念耶稣基督诞辰,但传到北欧后又结合当地民俗,产生了圣诞装饰和圣诞老人等节日符号。如今因为欧美社会普遍世俗化,圣诞节变成了巨大的商业节日,人们为互赠礼物而大肆购物。但无论以什么形式,只要人们继续庆祝,就能保证它的神力不衰。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庚子年春节了。过去,家家户户过年都有相近的仪式——大扫除、买新衣、理新发、祭祖先、逛花市买年花、办年货、到神庙拜拜、挥春贴春联、报纸刊登文章介绍十二生肖及天干地支等民俗知识、大街张灯结彩、商场播放新年歌曲、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包红包、舞狮舞龙……这些仪式性行为,孕育了节日的生命力。正因为人们继续身体力行地膜拜它,农历新年春节的神力仍然在华人社会普遍感受得到。而要延续其神力,只能依靠信徒带着孩子,年复一年地通过具体仪式庆祝春节来膜拜传承它。

文化传统的存续就是这么简单而残酷,不只是依靠人们的实践,更必须代代相传;如果新一代人因为各种原因,不继承上一辈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庆祝节日、使用母语、祖述先辈的故事,历史的洪流便会自然淘汰这些死去的传统。这也是为何没有发明文字,或者文字传统不强的民族,在历史物竞天择的惨烈竞争中逐一被淹没。

今年,你拜拜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