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过156年的英国管理,成为重视人权、自由法治的国际金融城市,让中国通往世界的窗口。且不论百多年来,香港对中国作出几许经济上、政治上的贡献,为其吸纳多少逃离暴政时艰的“低端人口”,每当内地发生重大灾劫,香港也慷慨相助。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港人的捐输便达到200亿港元。

去年岁末,中国网络有人号召“杜绝圣诞节”的消息传到海外。网文“创造历史”,说圣诞节是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之后创立的,“西方人过的洋节,恰恰是中国人耻辱”。后来人们发现,自从习近平主席强调“文化自信”后,每年这个时候中国各地就会传出不许党员干部或群众学生过“洋节”的通知。

值得观察的是,中国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民对“革命初心”日渐看淡,乃大力提倡民族主义。但往往由于过犹不及,历史事实被断章取义,令人分不清前因后果。比如只摘取八国联军的残暴说事,完全不顾这是清廷以民间的盲目“爱国”为工具,掩盖自己腐败无能所导致的一场悲剧。

愚以为,外交之道,各国以本身利益为先,实无可厚非。说到底,清廷于庚子之后,活不过39年,怎么履行赔款的摊还?列强此时因势利导,为中国振兴现代教育,务实之至。

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民国六年(1917年)3月,中国宣布与德国绝交,并与奥匈帝国处于战争地位,对二国停止付款。俄国则因1917年的十月政变推翻沙皇等原因,允予抛弃部分庚子赔款。这都推动了各国“退款”之举。

禁止过洋节,在中国内地或许只是为了“国民教育”。但在号称一国两制的香港,圣诞节乌灯黑火不许上街购礼物,只能关在家里由学生批斗家长,大骂八国联军,跟“洋节”划清界线……受得了吗?难怪2012年7月29日,港人发起了万人大游行,与一连串反国民教育科的运动。

那么,“庚子退款”又是如何产生?据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惠赠前南洋大学之王树槐著《庚子赔款》(1974年3月出版)一书所载,“退款”的先声,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巡抚柯逢时以广西匪患,首请停解赔款。云南庚款,则于宣统元年(1909年)起停解。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由于各地革命运动蜂起,其余各省均停解赔款。

王树槐指出,美国替中国培养接受美国教育、亲近美国的领袖人才,是项“文化投资”,并不纯粹为了正义和公道。“但美国此举无异立下一个先例。此一先例就坏的方面而言,是有条件的退还,但在好的方面此种条件对中国利益极大。后来各国援此有条件的退还,但各国的条件已不及美国的优厚。”

“庚子赔款”的下个章节,则是“庚子退款”的一项盛举。“庚款留学”,酝酿出清末民初一股知识充电热潮,学贯中西的人才,汇为中国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民国时代的1927至37年,被称作中国建设的黄金十年,也因此而来。

(作者是本地退休报人)

60年后,1900年的庚子年夏天,北京发生了“扶清灭洋”的义和拳(后称义和团)运动,自命刀枪不入的“拳匪”虐杀洋人传教士与本土信众,引致英、美、法、德、俄、日、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八国联军向大清帝国开战。战败的清国于次年与有关的11国签署《辛丑条约》,须给各国赔偿4亿5000万两白银,分39年偿付。这笔款项就叫“庚子赔款”(Boxer Indemnity)。

康庄道

若心平气和地以史为鉴,其实可以看到,这两个庚子年虽然凶险血腥,但其后续发展却都产生了有利于华人、有利于中华大地的客观条件,颇堪玩味。

可不是吗?1840年庚子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战败的清朝政府签署了《南京条约》,把香港割让给英国。

己亥猪年过去了,新的农历年是庚子鼠年。根据干支历法,60年是一个轮回。对许多中国人,或广义的华人来说,历史上的两个庚子年,都是苦难当头、丧权辱国的一年。并被训导:人人都要记得这样的“耻辱”。

据王著所见,庚款的善用,首推美国的倡导。早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美公理会教士斯密士(Arthur H. Smith)得知美国将退还中国未付之庚子赔款,便拟定一计划,利用庚款资助中国学生来美留学,甚得总统老罗斯福的赞许。退款办学计划,则于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