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护公共卫生方面,我们绝不能持“有钱就可以任性”的态度。除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还得有公德心,并且体恤清洁人员的辛苦。这不只须要靠家庭与学校教育,也应不间断进行公共教育,形成社会规范。
她说:“要是我们能把握当前时机,或许能有更好的机会以可持续的方式改变大众行为。若错失良机,当疫情过去,大家松懈下来,忘记这可怕的经历后,就会很容易打回原形。”
就以在小贩中心归还托盘这个举手之劳的行为为例,调查显示,仍然有12.5%的受访者不会在用餐后自行归还托盘,而37%认为是清洁员工的责任,食客不必处理。
该怎么抓住疫情“良机”,把卫生观念深耕人心,而且身体力行?或许可先从小处着手,然后持之以恒。
无论如何,负责领导调查的学者之一郑宝莲指出,疫情提供了契机,使得大家更关注清洁与卫生问题,因此得想办法维持现阶段的清洁与卫生水平。
具挑战性的,是社会责任的培养。这也是公共卫生理事会肩负的艰难任务之一。理事会把“保持清洁,新加坡”运动锁定在乱丢垃圾的问题,便意在提醒公众这不仅破坏市容,也有损公共卫生。
无可否认,新加坡人的公共卫生意识这些年来有所提升,不过这些数据显示,我们尚须努力,纠正公共卫生观念。
据了解,新加坡目前有约6万名清洁工人,当中4万名是新加坡人,但多数已年过六旬。此外,考虑到往后要减少对客工的依赖,借助机器和智能配备,缩小清洁大军是大势所趋。这不只能减少清洁人员的体力消耗,提高生产力,相信也有助于改善这份职业的形象和报酬。
(作者是新闻中心助理总编辑)
公共卫生理事会配合今年刚展开的“保持清洁,新加坡”运动,推出三个视频,一个宣导食物若没妥善放置或丢掉,老鼠伺机窜出,带来肮脏的环境和隐形的细菌。另两个视频则通过两名真实的清洁工人吐露心声,希望对大众动之以情,理解他们工作的不易,并且能从个人做起,协助维持环境清洁。
现在确实是加强人们视保持公共环境清洁卫生为己任的契机。
一个例子是,解决在小贩中心和咖啡店,甚至是快餐店和餐馆常见的桌上一景:啃剩的骨头吐在桌上、吃饱后抹了嘴或沾了鼻涕的纸巾丢在碗碟或杯子里。如果能展开另一宣导活动“还一张干净餐桌”,学习一些日本小餐馆提供湿纸巾,让食客用餐后自己抹净桌面,又或由小贩提供器皿如小碗给食客盛骨头残羹,不只能帮上清洁工人,也给所有用餐者清洁舒服的用餐环境。
但到底是怎样的因果关系可说不准,是否因为疫情,政府通过不间断的公共教育与严格执法,加上要求清洁工人勤加抹擦,大大提高了人们保持卫生的警觉性;又或许只是因为多数人居家办公,减少在外头活动的时间,把公共环境弄脏的“机会”自然就降低了。
新一轮的“公共环境清洁满意度调查”上周公布,93%的受访者对公共空间的清洁程度感到满意,比上一轮的调查高出九个百分点。能有如此大跃进,据说和冠病疫情在年初暴发后,各界加强了清洁工作不无关系。
另外,政府准备立法管控环境卫生,一旦《环境及公共卫生(修正)法令》生效,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将能强制落实一些清洁标准,包括推出一套机制,列明例行清洁和消毒频率等,并要求业主承担相关责任。预料这些新规定会从明年起逐步落实。
从明天起,预料更多人会回到工作场所上班,下来也有更多活动放宽人数限制,但是,卫生工作却一刻也不能松懈,公共环境在疫情后若能出现“新常态”,那将是我们成就的一件事。
加强立法与有效执法,以及应用科技来改善公共环境卫生,是相对容易做到的。
此外,有近30%的受访者认为,维持邻里整洁是清洁工人的工作,32.1%还表示,既然已付清洁费,维持区内清洁就事不关己。
在维护公共卫生方面,我们绝不能持“有钱就可以任性”的态度。除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还得有公德心,并且体恤清洁人员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