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中国文化中女性突破传统形象的代表人物,女性也可以爱国、报国,勇气和浩然正气不是男性的专利品。
新加坡长期人口替代率偏低,部队男丁不继,给国民服役制度带来长远的冲击。过去十年来,国防部更积极地延揽女性入伍,不是做文员工作,而是加入战斗部队。她们不是花木兰,无须女扮男装;她们自愿从军,爱国形象堪比传说中的花木兰。
一个传说中的花木兰,在今天的政治现实中,引起不小的波澜,投射出美中两国的冷战,将扩大到更多的领域。
迪士尼用了许多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元素”,端出了一盘中式沙拉,西式麻辣香锅,有香气没热气;在美食家眼中,这些不需要什么厨艺。
此木兰非彼木兰,迪士尼电影的木兰,就像迪士尼版的阿拉丁神灯、埃及木乃伊的神话与传说一样,都是美国人的想象。美国历史仅两百多年,更多的是西部英勇拓荒、对印地安土著赶尽杀绝、奴役黑人的建国历史。
土楼这种圆形的群居建筑是福建所特有,最早出现于宋朝时期。花木兰的故事背景是隋唐之前的北魏,她肯定不是福建人。这种时空错乱,若认真计较会气死人。
美国文豪马克吐温(1835年-1910年)给世人留下挖之不绝的幽默宝藏,却忘了给后世美国人写一些神话。但他传世的经典语录,时时刻刻都有针砭时弊的作用。如他说,“一只猫跟一句谎话的差别在于,一只猫可以活九次,一句谎话却可以活无限次。”美国总统特朗普如果有足够幽默感的话,应该懂得欣赏老马克的金句。
片中木兰小姐的家竟是在土楼建筑里,疑似福建漳州土楼或是平和土楼,我三年前去过。
那边厢,在美国,一些国会议员将之套上“美化中共”“迪士尼向中国卑躬屈膝”的帽子,说得很严重,难掩他们的反华情绪。这部影片如果是早几年出现,相信不会那么敏感。
近日在电影院看到新加坡国防部向女性招手的广告短片,以一位女性军官为主角,突出女性柔中带刚,不让须眉的一面。
据说,除了一些中国特异地貌,这部片子大多数场景是在新西兰拍摄。被联合国列入“世界历史建筑名单”的福建古楼在影片中的出现,是个意外的惊吓,也是个惊喜。
还有,片中一直在谈的“气”到底是啥东西,是指气功的“气”,还是“勇气”“豪气”?也许是此片给观众留下的一大谜团。
但过去十多年来,经过好莱坞的包装,神话和童话都变成神怪片。为了中国的庞大市场,大卖“中国元素”,连“功夫熊猫”这样不伦不类的东西也拍得出来。
此次木兰从动画版变成真人版所引发的舆论风波,也反映出迪士尼化的中国元素,已难再成为一个成功模式,中国市场已非往日的市场。
(作者是本报特约评论员)
刘亦菲、甄子丹、巩俐、李连杰、郑佩佩等等中国人和华人世界熟悉的明星,加上中国西北特异地理景观、福建土楼建筑、中国功夫,构成了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元素“。
1960年代,邵氏黄梅戏电影,凌波饰演的花木兰,还比较接近《木兰诗》里那位朴实的花木兰,没有过度电脑化的武功招式,不是闯荡江湖,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武侠小说中的女侠。
东汉之后,经魏蜀吴三国鼎立、短暂的三家归晋,到了魏晋南北朝对立,中国又陷入四分五裂,战乱频仍的混乱局面,不停的大小战斗使男丁严重折损。因此,女人学武,在北方民族并非罕见。
美国好莱坞电影是高度创意的企业,迪士尼是其中佼佼者,它早期的出品是想象力、娱乐性和人情味兼具的保证。好莱坞卡通片如“大力水手”“汤姆与杰利”,是不受时空局限的经典。
看Mulan看到满肚子“气”的人,不妨回到北朝乐府民谣《木兰诗》中去寻找真正的花木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是一首民间传唱的歌谣,语言朴实,非常口语化,像其他流传下来的乐府民歌一样,缺少作者名字。从“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这两句,可以断定花木兰是北方汉化的少数民族,“可汗”是少数民族对领导的称呼。
片中木兰随部队参加军训,更像是功夫片里的上山学武。迪士尼的神话片似乎都少不了性感女巫,本片亦然。巩俐正邪难分的女巫形象,恰似安吉莉娜卓莉(Angelina Jolie)在另一部迪士尼神话片Maleficent里会飞会变身的女巫翻版。这已经是迪士尼的套路,它已跳不出自己的商业框框。
如另一首北朝民歌“李波小妹歌”,形容李波小妹样貌雍容,骑马射箭英姿飒爽,“左射右射必叠双”(可以一箭连中两个目标)。所以,木兰可能真有其人,从军真有其事。
花木兰是中国文化中女性突破传统形象的代表人物,女性也可以爱国、报国,勇气和浩然正气不是男性的专利品。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电影,这边厢在中国引来网民的毒舌,恶评如潮,网上评级不及格,当中不少人还是上网看免费,看免费还不说点好话,中国网民真不容易伺候。
漫步
美国人不缺乏创意,缺乏的则是属于自己的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