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论的某些对日关注点,亦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新变化,需做好对应准备。中国舆论对日本人口问题、自然环境、美日贸易摩擦及日本经济低迷、日本的优质产品与服务等方面关注,实际上,亦折射出当前中国人对相应的自身问题的关心。

这些形象反映了中日关系的重大变化,即一方面是中国国力的系统性巨大发展与对日优势的形成;另一方面则是战后和平繁荣的日本新形象,对战争恐怖的旧形象的某种调整。

近年来,中国舆论中出现的日本新形象,很多正与日本的后现代社会现况紧密相连。以人口、社会心理及社会文化为例,日本已是全球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及人口负增长国家。人口老龄化与人口负增长的叠加效应,不仅使日本面临经济增长动力长期不足的难题,而且日本的移民政策亦必将有适应性的变化。

所有的这些,从根本上讲,皆反映了中国在经历了40年快速发展后,已开始逐步进入一个更加注重优质生活与精神世界,而非单纯“经济信仰”的新时代。一方面是巨大的发展成就,另一面则是亟待应对的新形势。

三、中国舆论的某些对日关注点,亦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新变化,需做好对应准备。中国舆论对日本人口问题、自然环境、美日贸易摩擦及日本经济低迷、日本的优质产品与服务等方面关注,实际上,亦折射出当前中国人对相应的自身问题的关心。持续一年左右的中美贸易战,无疑让人联想起曾经的日美贸易摩擦与广场协议。中国政府推行的新人口政策、供给侧改革、强力的环保行动及对社保体系的建设等,皆对应着中国舆论的日本新形象。

此外,以虚构世界及其价值为表征的各类“二次元亚文化”的广为流行,更能透射年轻世代的独特精神世界。从御宅族到茧居族,校园霸凌与登校难,各类心理问题出现,无不反映了后现代日本人的心理难题。为中国年轻人所喜爱的治愈系日剧,亦是观察当代日本社会的重要窗口。

还应注意的是,日本音乐、影视剧及各类亚文化在中国的流行,中国人对日本优美的环境、精致的生活、高质量的产品、负责的精神与周到的服务等的喜爱,又凸显了一个雅致温和的正面日本形象。这一形象与日本尚武好战、等级压抑、纪律苛刻等冰冷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

二、这些新形象反映了中日关系的重大变化,中日双方应敏锐地把握现实,努力构建良好有效的中日关系。在经济方面,中国人关注到了19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低迷,日本某些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不明显;在外交方面,强调日美基轴与对美从属的现实仍未改变,围绕“北方四岛”的日俄交涉仍无实质进展,而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日本有被边缘化的迹象;在科教方面,注意到了日本学术界丑闻及大学国际竞争力表现不够理想等问题。

在近年来的中国舆论中,渐凸显出一些新的日本形象。这些日本形象大致包括:生态环境友好,优质产品与工匠精神,老人国家与无欲社会,二次元及各类亚文化的盛行,各类社会压力与经济困境,科研与高等教育国际表现不足,外交无力、政治冷淡与重视日常生活等等。

一、这些新形象确实反映了日本社会的部分真实面相,是观察当代日本的重要切入点。从1964年日本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算起,日本已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富裕社会水准。从一些社会经济指标来看,日本已逐步进入所谓的后现代社会。

根据OECD国际移居资料库,2015年日本已是世界第四大移民国,俨然是一个隐形的移民大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往往还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老年人的日本,其社会氛围将可能变得缺乏活力、求稳与内闭。围绕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健康、心理及贫困化等问题,在日本日益显现。同时,世代的推移,世代价值观与精神世界的变迁,将使日本社会的后现代气息愈加浓重。

(作者是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本史)

与人口少子化、老龄化、负增长相对应的,则是日本社会心理表现出的某种低欲望乃至无欲望现象。仅就日本NHK舆论调查的数据看,日本新世代在婚恋、成家、生育等传统东亚价值观领域上,已有相当明显的变化,愈来愈多的日本人不再以此为人生必须之事。同时,凡事注重独立处理,不愿“麻烦”别人的心理,在年轻世代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日本亚文化在中国的流行,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正是中日两国的某些社会状况及新世代生存方式的相互接近。后现代日本所正经历的社会变迁及遭遇的各类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值得中国自身的参鉴与预警。

这些皆区别于日本先进大国的固有形象。尽管多数人仍将日本视作重要的发达国家,但随着中国国力与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中国人在心态上已能完全平视日本,针对日本发展的问题与局限,做出客观的评判。

我们应如何认识这些日本新形象?笔者以为有三点,值得注意。

基于上述变化,从中日关系来看,一方面,日本应正视中国崛起的现实,将此视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不纠缠于各类“对华优越感”甚或阻挠、对抗心理;另一方面,中国应借助有利的形势,积极开展对日外交,力促中日关系在安全互信等关键领域获得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互相调整,逐步探索出适应中日“双强”共处的有效模式。

一方面是温暖感人的“治愈”,另一方面则是日本社会的种种压力、人生挫折与心理苦痛。当后现代社会的诸种问题遭遇社会保障的不足与乏力的经济增长时,当代日本社会不得不应对心理上的焦虑、无力与困惑感。人口减少、老龄化、低欲望社会、经济疲软、社会保障、贫富分化、社会心理与文化的变化,这些都是日本政府面临的难题。日本政府成功清理了1945年的“战争的废墟”,如今,它又应极力避免“和平的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