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相持阶段”,也会令人联想到当年抗日的“持久战”。在中日战争中,人们知道日本绝无可能征服占领中国,于是“持久战”中国必胜。而目前中美贸易战,其输赢概念却大为不同。美国所提出的贸易政策和结构改革举措有无先进性?中国会不会采纳实施?笔者的预测是,中国终将采纳实施,结果是中美双赢,共创未来。
关于第三点,最近中国清华大学有研究报告预测,“未来15年内,中国的中产阶级将从目前的4亿人增加到8亿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持,所以中国没有理由在贸易战中向美国示弱”。问题是,在中国目前意识形态回归原教旨的情况下,“中产阶级”这个西方现代社会概念是否还行之有效?中产阶级成长壮大的宏观条件和环境是否还有理有利有望?
一个战略参照系是,中国社会近现代以来的自我发展更新,主要是通过向西方取经学习来达成,这是一个不容歪曲否认的事实陈述。历史表明,中国与西方互动,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种是竞争对抗,另一种是交流往来。最终的结果往往殊途同归,即还是要向西方学习看齐。
举世瞩目的中美贸易战现已持续整一年。目前的态势有三大特点:首先是双方依旧坚持各自立场和章法,尚无将发生重大调整变化的征兆或临界点;再者,“新常态”是美国过去一年已向25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产品课收高关税,中国也向940亿美元美国进口产品征收报复性高关税;还有就是由于双方所面对的国内外不同形势和牵制,中美贸易战可能将长期呈现“谈判但无协议”的状态,即进入所谓“相持阶段”。
中国向西方全面取经学习,其实就是文明演进的一个必然历史过程,也等于是为自己过去长期积贫、积弱、愚昧还债;而这一历史过程只有等到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力有显著恢复和提升,才可告一段落。有些狭隘或混淆是非之人,试图为这一必然历史过程贴上“软弱”和“投降”的标签,或做事稍有起色就夜郎自大,都是境界和认知匮乏的表现。
于是乎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中国能否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加上与美国和西方的关系如何处理协调,这些综合因素将决定中美贸易战“相持阶段”的走向。
“相持阶段”的走向也取决于三大动因:其一是在课税商品范畴内。目前美国拥有对1560亿美元中国产品的征税优势,这对中国是芒刺在背还是无所谓?其二是如果贸易战持续升级,美国手中仍拥有对3000亿美元中国进口产品征税的潜力,而中国对美国进口产品征税的报复空间还有多少?其三是在直接关税战不具优势的情况下,中国是否可能通过内需增长和市场,间接抵消外贸市场的损失?
竞争对抗的例子,譬如中国清朝军队当年与西方列强军队打仗,清军靠大刀长矛,而列强使用洋枪洋炮。最后结果,装备上还是中国要向西方看齐,起初可能有些迫于无奈,但不看齐不行,不看齐就会被动挨打。
而交流往来的例子,从电话、电冰箱、电视、电灯,到汽车、轮船、飞机、火车,当中国开始与西方交往,这些东西也就逐步引进、学习过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有些敏锐的中国人心里也会不平衡:怎么这些先进玩意儿全是西方发明推广的?但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比较自觉和心甘情愿,用现在时髦的表述就是,学习的动力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是在美国的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专家)
中国向西方学习,路径上总有些半推半就,譬如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实就是担心失去自我,却不懂学习可以分成“盲目模仿跟随”与“站在巨人肩膀上超越”两种境界;而超越式学习就要求更加互动、兼容、开放的大格局,而不是搞成缩手缩脚式的“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