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觉得这位候选人的纲领怎么样呢?我最终没有投他的票。但这与爱不爱国无关,而是因为竞选承诺本身过于空洞,除了“中国人”这层身份以外,拿不出任何实质性的内容。与此相比,来自其他国家的参选同学就写得实在得多。
相反,通过体面的行为和令人尊重的政策,中国大陆不仅可以顺利化解各种“独”,更可以吸引世界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想拥有“中国人”这个身份标签。
更宽泛地讲,具化并丰富“中国人”身份的内涵不仅仅是应对“港独”或者是“台独”要求,这也是提升中国人生活幸福感的要求,也是为中国未来和平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的要求。如果中国仅仅是经济总量或军事实力上升,这不仅不能引起周边国家的好感,反而会加大他们的恐惧。
例如,我记得某位印度同学写道:“我来自于印度某地,我发现学生会某部门内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我计划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它。”寥寥数语,但却让投票者对这位候选人的核心观点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作为一名投票者,我更愿意投票给那些有着实质承诺和方案的候选人,而不仅仅因为某种身份的认同感而投票。
故事说到这里,我想表达的意思也就清楚了:“中国人”的身份只是一层外壳,而这种身份究竟意味着什么,才是更加实质的内容。这也是中国大陆面对“港独”所应当注意的问题。目前在中国大陆的社交媒体上,充满了各种对“港独”的批判,然而绝大多数的批判只是一味地对香港人强调“你是中国人”,或者批判某些人属于“汉奸”。这样的言语并不能让人产生任何好感,特别是那些本身不认为自己属于中国人的香港人,这只能激发更多的对立与身份的隔离。
当然,这不仅仅是说的问题,说得好更要做得好。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对于国家来说也是类似的道理。如果中国大陆能够用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用具有吸引力的行为去证明作为“中国人”的内涵,这会比网络上具有攻击性或强迫性的语言更能令人接受。
在阐述具体观点之前,我想先从自己亲身经历的一则小故事说起。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每年都会遇到大学学生会的选举,有意参选学生会职位的同学,会把自我介绍和竞选承诺放在网络上,之后同学就可以在线投票。在去年的选举中,有一位中国同学的竞选纲领引起了我的注意,内容大致如下:“我来自于中国某地,如能当选,我会为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各国同学好好服务,我希望中国的同学都能够支持我。”
因此,面对“港独”或者是“台独”,中国大陆的工作重点应从“你是中国人”转移到“中国人的身份意味着什么”之上。大陆更应该去思考并回答如下的问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有什么好处?中国人的文化有哪些吸引人的特征?中国的体制有哪些优点值得肯定?如果能够令人信服地回答这几个问题,“港独”势力自然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强调“中国梦”或“中国故事”不应该仅仅因为它们来自中国,而是因为这个“梦”是一个好梦而非噩梦,这个“故事”是一个好故事而非鬼故事。因此在建构“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民族性”的一面必然要要与“普适性”价值达成妥协,这样才能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作者是英国国王学院全球事务系中国研究所博士生)
在中国大陆目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体系下,具化“中国人”身份的内涵似乎显得非常紧迫。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演说中,非常喜欢强调作为一名“美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既可以对内强化国家的凝聚力,也可以向外展示“美国价值”的意涵。美国对于全世界人才的吸引力,不在于它的地理位置,而是因为“美国梦”的内涵对很多有志于做出一番事业的年轻人产生了吸引力,与他们心中的期待产生了共鸣。
近几个月来香港问题的冲突局面,不仅引起了华人圈的极大关注,也在西方主流媒体上占据了突出位置。目前很多事件的具体细节还有待进一步调查,本文仅就中国大陆应对所谓“港独”的策略提供一己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