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尽可能地控制周边热点问题的地缘界限,否则在周边的局势出现异常或变化时,可能波及中国,中国国家利益因而受到影响。中国在表达关切的同时,要积极主动施加影响,提前介入,应对局势可能对中国产生的不利结果。
第三,妥善处理好周边热点问题。亚太地区热点问题较多,且大多发生在中国周边。热点问题多,并且已经出现多点矛盾激化的现象,中国面临严峻的地缘环境压力,容易形成地缘政治联动性,应妥善处理好周边热点问题,避免引发连锁反应。
因此,要现任特首下台、双普选等都不是目的,最终是要把香港推向“独立”,甚至是要把颜色革命的战火引向大陆,搞乱大陆业已形成的稳定社会发展环境。
实际上,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和海外利益的拓展,客观上中国必须拥有更多的周边及海外军事基地来保障国家利益。前置军事力量既可以提升中国攻防能力,也是战略实施的有力保障,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适时评估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便于掌握周边国家的战略动态,有利于中国对自身地缘战略及时作出调整。如:缅北冲突发生后,局势如果不能得到控制,中国要防止冲突扩大后的恐怖袭击,否则会影响中国西南边境安全稳定,影响中国西南的战略格局。又如:印度在调整克什米尔争议地区自治权后,引发印巴多次交火,其中涉及中印存在主权争议的领土。
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来看,美国战略对中国有明显的指向性,不论是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还是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其亚太指向非常明确,就是地缘遏制中国。
中国虽在东海设立了防空识别区,在吉布提设有军事保障基地,但尚不足以保证中国进入国际市场的贸易及能源运输的安全,更别说抵御外部的安全威胁。前不久,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和柬埔寨签署秘密协议,租用柬埔寨南部海港作为中国军事基地。随后,柬埔寨政府予以否认。
前置军事力量,可以使得美军在中国军事力量覆盖范围内难以发挥作用下,中国有机会迅速使用有限武力,在美军做出反应前,在台海、东海和南中国海取得既定胜利。
第四,防止颜色革命蔓延至中国境内。香港的颜色革命看上去有点无厘头,有别于以往发生在其他地区的颜色革命,它们都是以推翻现有政权为根本目的,而香港不是国家,港府只是中央政府授权的特区政府。
第一,塑造与重建中国地缘经济新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相对重要性在不断提高,中国利用贸易和投资等方式,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的潜在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中国应积极思考过去利用经济手段简单绑定、施加影响、增强中国影响力的方式,而应尝试使用自己的经济手段或工具,塑造中国地缘经济新模式。
第二,前置军事力量。地缘战略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利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反过来又保障地缘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军事力量的投射,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领土安全与经济利益,影响到贸易、能源运输的安全。
从传统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中国无疑有陆地和海域地缘安全困扰,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地缘政治的边界概念逐步弱化,尤其是美国退出《中程导弹条约》后扬言要在亚太部署中程导弹,不能不说这将使得中国安全环境承受巨大压力。
颜色革命一旦由香港蔓延至大陆境内,“四独”(疆独、藏独、台独、港独)合流,美国等外部势力再推波助澜,中国政府能否有效控制住错综复杂的局面,犹未可知。因此,中国中央政府以拖待变、依靠特区政府解决目前的颜色革命,困难重重,应未雨绸缪,早作打算。
及时卡位,避免里应外合而形成联动效应。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适时评估的结果,将为其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中国应及时卡位,不让周边热点问题成为中国的热点,避免周边热点问题与中国内部事务里应外合,形成联动性,引发连锁反应,使局面失控。
中国在提出外交抗议的同时,要评估目前的安全形势,对应对措施要有全方位的考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适时评估安全环境,有利于中国在精准地分析对手战略动态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最优策略。
要把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手段”的依赖,转向对中国发展“成功路径”的依赖,使中国周边国家特别是较弱、不发达国家成为中国主导的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就像当初美国对中国所做的那样。中国为周边国家提供资金、技术等,帮助它们建设成为制造业强国,而中国逐步从低端制造业产业链剥离,着重向产业链上游发展。
中国塑造与重建的地缘经济新模式,又不同于以往美国对外施展的模式。中国仍然是完整产业链中的一环,只不过占据产业链上游,是“睦邻、安邻、富邻”政策的升级版,用产业链融合的方式,主动让中国与周边国家融合在一起,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面临的地缘环境日趋复杂,而且这些众多的复杂问题相互交织,很难化解。中国必须研判在自己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审慎思考中国地缘战略,厘清当前中国地缘战略亟须关注的问题。
(作者是香港天大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