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是每一位教育部长后来都当上首相,但一个当朝政治人物能被受委掌管教育部,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最高当权者器重其行政能力与政治前途,在主管教育部期间如果表现出色,或至少不闹出一些被最高当权者认为是愚蠢的笑话,该部长以后在政治上都大有可为,至少是一名资深政治人物。
这些话,进步派当然听得颇为顺耳,但保守派则肯定会觉得极为刺耳。几乎马上,该部里的一些官员即做出巧妙的反弹回应,出了一项指示,谓该部的穆斯林不应参与印度裔的一项重要庆典,与代部长的开明谈话唱反调,明显的是要来个下马威。
(作者是新加坡国际事务学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马来西亚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顾问)
由于保守派选民仍然占了选民总数中的大多数,为各政党兵家必争之地,多年来保守派通过公开的政治压力,以及微妙地影响教育部里的各级公务员的思维,逐渐把国民学校里的学术程度有意无意的降低,把宗教与马来文化方面的教学比重提高,这已是心照不宣的事实,也让对国民素质是否能够与国际上的标准并驾齐驱的进步派担心不已。
而如此地把教育政治化,也巧妙地顺应了这项教育部换帅的另一影响层面,即政治层面。马国各方盛传,内阁在华人新年后会改组,而基于上述的首相皆曾任教长的政治传统,到时由谁来出任教育部长一职,也可看出马哈迪在其相位传承方面所真正属意的人选。但无论花落谁家,重要的是此人必须对马哈迪的政治与教育意志言听计从,其政治后市才会有所看起。
另一方面,马国教育部也是一个被各方教育与文化利益攸关者挤压着的一个吃力未必讨好的部门。过去在本系列文章里所提出的用以了解马国政治趋势的“三纵两横”框架,其中一横向的对弈,即为马国政治与文化保守派与进步派(或称自由派)之间的明争暗斗,而这些斗争在马国的教育制度里尤为明显。尤其是马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校是由教育部所管辖的国民学校。
新年伊始,马来西亚政坛投下一枚重磅的震撼弹。教育部长马智礼在首相马哈迪的劝告下,自行宣布辞去部长职位,实际上他是被马哈迪开除。这起辞官事件,至少在两个层面上对马国当下的政治以至社会运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马哈迪对于马国的教育发展向来忧心忡忡。在他前一任当首相的最后几年,他毅然推动在国民学校里重新以英语来教导数理科目,因为他认为唯有如此,马国年轻一代方能更与先进科技的知识接轨。不料他离任后,数理科却被再改为以马来语教学,令他多年来对此颇为愤愤不平。
他再任首相后,其实一开始就兼任教育部长,唯受到执政的希盟里的其他政党基于之前竞选宣言中,首相不应兼任部长的条款而反对,所以几天后才卸下教长一职,改委他亲自领导的土著团结党里的一位政治初哥马智礼来出任。
而进步派因为在这方面几乎无力招架,所以只好着重发展私立教育体系,演变到当下马国无论是华文独立中学或其他的国际学校,皆极为抢手。马国的教育体制俨然出现两极化的发展现象。
所以马哈迪在去年底终于下定决心撤换马智礼,并自行担任教育部的代部长。在履新的记者会上,马哈迪直言不讳,马国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国民学校已然演变成宗教学校,每天会上四节的宗教课,所以非马来人不肯把子女送入国民学校。他指出,国民学校不应只让学生学习宗教,应更为着重数理等科目的学习,而且后者必须以英语来学习,教育课程也会沿着这个方向来修改。
但马国教育部也是一个内忧外患交加激烈的部门。在内部来说,因为如上述教育部每年所获得的行政与发展拨款数额极为庞大,再加上如营建各种新旧学府或推展各项教育计划时多与私人界合作,所以个别各级官员有机会涉及贪污腐败事件层出不穷,所造成的各种公众损失也为数不小。
然而,他的政治应对或行政手腕方面的能力,令他的努力功亏一篑,不时提出一些如学生白鞋换黑鞋、酒店空置的游泳池可让学生们上游泳课等措施,令人啼笑皆非,也容易让有心的政敌拿来当着笑话或攻击材料。而在包括许多华校与印度人学校在内的国民学校里,推动学习被非穆斯林认为宗教色彩浓厚的爪夷文,更是引起强烈的反弹。
第一个层面是关系到马国教育制度的沿革演变。教育部是马国最为重要的一个内阁部门,其开支占了政府预算里的最多,总开支几达总预算的20%,而教育部里包括国民中小学校教师、国立大学教授以及其他行政人员等的公务员队伍,也是所有部门中最多的。故此,在马国的政治传统里,除了国父东姑阿都拉曼之外,包括马哈迪在内的每一位首相,皆在封相之前的从政生涯里当过教育部长。
马智礼原为一位学者,在教育理念方面当然有见地,在短短一年多的任期里,的确推出一系列仿效北欧教育成功例子,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鼓励他们加强创新思维等的教育措施。
多年来历任的部长都想在这方面励精图治,推动各式各样的部门改革倡议,但因为来自根深蒂固的公务员队伍的阻力实在太大,再加上当部长的政治人物的频繁更替,所以不是改革倡议失败告终,就是所提出的改革倡议反而被改头换面,成为又一个贪腐的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