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说真话的专业人士、地方当局应对疫情迟滞、公共卫生主管当局不作为,以及中国媒体的集体性失语,导致错过一个多月防控疫情暴发的黄金时间。疫情的蔓延不仅让中国付出了难以估量的经济和社会代价,也让世界付出了代价。
武汉市和湖北省是法国企业投资中国最为钟情的地区,也是法国公司最为集中的地方,标致雪铁龙、雷诺、施耐德、阿尔斯通以及苏伊士能源等法企,均在这一地区拥有庞大投资。此次疫情对于法国企业和其设在中国的工厂,影响最大。
中国的金融机构已经将有限的资金,转向优先投放受疫情影响的国内企业和个人。依据中国银保监会在2月发布的数据,从1月26日到2月14日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中国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已经投放了高达5370亿元人民币(约1079亿元)的低利率优惠信贷资金。为了达到稳定国内金融市场,和提供企业所需流动资金,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接下来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必须为数以万计受影响企业,提供急需的流动性信贷资金,以应对企业现金流短缺和债务巨大压力。
今天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产业链占据举足轻重位置,中国与世界的连结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中国是全球贸易增长重要引擎。2003年中国占全球贸易总额仅为6%,2018年这一数字上升为12%。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4.6万亿美元(6.5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之一。2018年中国经济占全球GDP比重超过16%。依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与世界关系》报告,中国已经成为33个国家的最大出口目的地,和63个国家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疫情不仅影响中国经济,也在冲击世界经济,以及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正常运转。
尽管疫情给推行“一带一路”带来巨大挑战,但是不会动摇中国推进这一倡议的决心。一些“一带一路”工程项目会受到冲击,完工日期会被迫推迟,但这些项目本身不会终止。在战术上,中国将收缩耗资巨大的“一带一路”,但是在战略上不会动摇中国继续推进这一宏大倡议的雄心。“一带一路”关乎中国经济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能否最终崛起成为全球大国的奠基石。
正如一枚银币有两面,“互联互通”并不完美,本不该“互联互通”的东西例如病毒,也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员流动便利化而“互联互通”。世界各国必须检讨疫情扩散所带来的跨境挑战和“互联互通”风险,并合力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
2019年12月初冠病疫情发生初期,几个中国医生在国内社交媒体群里,讨论疫情和提醒新型病毒暴发的潜在风险,居然被没有任何医学专业背景的警察,以所谓传播谣言为名勒令封嘴,并被迫签下训诫书。其中被训诫的医生李文亮,已经因为感染这一疫病而离世。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无论是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层面,还是对全球的影响来看,2019冠状病毒疫情带给中国和世界的冲击,都远远超过2003年爆发的沙斯危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承认,冠病疫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面对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
中国工厂停摆,会阻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有效运转,并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骨牌效应冲击波。中国企业的停产,直接波及柬埔寨和越南纺织业、印度制药业、土耳其服装业到韩国和法国汽车业,造成相关行业生产线被迫缩减和闲置。全球产业对中国作为供应链和中国消费市场的依赖程度越大,受到的影响就越大。
中国领导层将工作中心转向国内,优先应对疫情所带来的各方面冲击。在这一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也被迫放慢脚步。疫情对“一带一路”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受国内企业停工停产的影响,在建项目所需原材料和工程设备在中国的采购受限。此外,部分复工复产的企业也被要求转换产能,优先生产抗击疫情急需的医疗用品。
尽管如此,供应链搬离中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须最少两到三年的时间,成本代价也很高。不论生产能力、配套设施齐全度、产品质量和其稳定性,还是劳工素质和国内治安,其他国家都难以与中国竞争。面对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跨国公司该把供应链搬去哪里呢?
第二,由于许多国家对人员流动采取的限制措施,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农历春节过后返工受到影响,从而拖慢相关工程施工进度。由于担忧疫情的扩散,很多国家已经对中国公民采取拒绝入境和旅游限制措施。事实上,这些防疫措施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推介“一带一路”的相关外交和经贸活动也随之停摆,与“一带一路”项目有关的会议、推介活动、项目投标、项目施工和员工培训均受到影响而被迫推迟。依据中国商务部2月份公布对外投资数据,1月份中国企业境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83亿美元,同比下降9.5%。
中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国家,拥有最完备的工业门类和具竞争力的产能实力。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处于重要环节,许多产业对于中国供应链依赖程度高。例如中国在电子通信、汽车制造、机械设备制造和纺织服装产业链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也是这些产业最终产品重要的消费市场。2015年至2017年,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外商投资目的地。80%的世界500强跨国企业,都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各国商场和超市货架上,来自“中国制造”的商品居于重要地位。
疫情对近年来增长率已经显著放缓的中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尤其是餐饮、酒店、旅游、娱乐休闲和交通运输等服务业进入寒冬期。广大生产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20年第一季经济增长率为-6.8%,为1992年开始公布数据以来首次录得负增长。这一数据表明,由于疫情冲击,中国经济和制造业出现衰退。
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逐渐形成在全球的强大产业竞争优势,中国贡献全球制造业产出35%以上,其“世界工厂”的头衔名副其实。但是,受疫情冲击,这种优势也在削弱中。疫情展示全球产业链依赖中国的脆弱性,也使跨国企业对“中国制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质疑。例如美国苹果公司已经表示,受中国代工工厂停产的冲击,将会影响其智能手机的全球供应。
中国采取“全政府”和“全社会”模式,动员国内所有资源和军队的力量,全力抗击疫情。中国政府和整个官僚机构的工作重心和政策导向,也被迫转向内部,优先处理疫情,以及所带来的对国内社会、经济和民生的冲击。中国的外交官则忙于向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解释和宣传中国抗击疫情的举措,希望借此赢得对于中国能够最终控制疫情的信心。
影响“一带一路”实施
疫情打乱了“一带一路”的实施,所产生的短期影响是很大的。在3月5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也承认了疫情对“一带一路”建设造成影响。疫情会在多大程度上阻碍“一带一路”项目实施,取决于中国和世界各国何时能有效控制疫情。由于目前疫情在全球暴发,全面评估此次疫情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冲击“一带一路”还为时尚早。
中国与全球产业链
中国当前的制度体制,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动员国内各种资源用于防控疫情,用中国术语讲叫“集中力量办大事”。但讽刺的是在这样欠缺透明度的体制下,政治和维稳凌驾一切,人为隐瞒而造成的国家灾难却无法避免。不应忘记2003年暴发的沙斯疫情,悲剧过去仅仅17年。短短17年间中国连续经历两次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传染病失控而大暴发,证明中国还没有建立透明的现代公共健康治理体系及危机应急管理体系,更谈不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东南亚地区为例,印度尼西亚的雅万高铁项目,是中国在该地区推进“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许多中国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项目建设。印尼欠缺建设大型铁路的相关经验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储备,也缺少具竞争力的国内企业,能够参与雅万高铁建设。原材料采购、工程设备制造、机车零配件、车辆配套产品、车辆信号和安全运行控制系统,全都依赖中国厂商提供。
疫情迫使中国政府 工作和政策转向国内
尽管中国采取全面性防控疫情措施,疫情蔓延趋势得到初步控制,但是全球疫情形势日趋紧张。截至4月21日午时,疫情已经扩散至全球210个国家和地区,确诊病例超过250万人,并造成超过17万人死亡。
面对传染病暴发和传播,具有高度开放性和联通性的国家显得非常脆弱,输入型病例传入的风险很高。病毒并不管任何国界和边界,它可以以很快的速度跨境扩散。应对冠病疫情早已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它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便捷的跨境联通程度,便利病毒的跨境传播,也增大传染病跨境暴发的可能性。
疫情促使不少国家重新思考本国经济过渡依赖中国的风险,以及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2月21日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在反思疫情的冲击时表示,疫情表明国际对中国“不负责任和不合理”的依赖,因此必须重新考虑全球供应关系,减轻对中国的依赖,尤其是在汽车和医药产业。
这次受冠病疫情影响最大的省份例如广东、河南、浙江和江苏,不仅是经济大省,也是中国参与全球供应链程度最高的地区。中国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正面对美国加征关税与中美贸易战、工厂停产、原材料供应链中断和复产困难等多重挑战,要恢复企业产能至疫情暴发前水平,须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尽管中国当局要求各类企业,在防控疫情的条件下复工复产,但是面对高传染性的疫情,既要企业复工复产,又要企业有效防控疫情和防止工人感染,无疑是两难。企业复工面对口罩等保护用品短缺,外地返工人员又不能马上复工,面临长达14天的隔离期。此外企业面临各种原材料短缺和物流运输限制,全面恢复产能至疫情暴发前的水平谈何容易。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重新审视企业供应链“多元化”的重要性,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全球供应链的分散和重组进程或许会加速。疫情将是全球供应链重组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严峻的疫情形势,将加速一般性制造业外移。中国美国商会在2月27日发布冠状病毒的影响报告,依据在2月17日至20日对169家成员公司所做的问卷调查,三分之一的企业表示,在工厂无法开业的情况下,他们会将业务迁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