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最低交易价(MTP)规定可能被取消的消息一传出,许多小股顿时被‘注入血液’,开始上涨。难道这还不够清楚吗?”
新加坡凯基证券(KGI Securities)分析师黄感恩认为,买方必须认为能够从收购中获益才会出手,因此除牌条例的改变未必一定会推高收购价。
今年以来,至少11家企业已经除牌,包括第一通(M1)、城贸控股(Cityneon)和吉宝讯通(KT&T)。
市场分析员颜子伟也认为,尽管条例改变,但在实际操作上,仍然是持股最多者在游戏中占上风。说到底,“谁可以逼公司支付更高的溢价”?
也有分析师认为,条例改变是为了矫正自2011年所推出的一些不利于市场的政策和做法,因此无助于促使除牌势头放缓。
她认为,中美贸易紧张关系所造成的不明朗因素,也影响了投资者情绪,“除非情绪好转,否则我们预料今年将出现更多公司除牌的现象。”
因此,分析师建议,新交所与其调整条例来缓解除牌情况,不如解决流动性不足、估值过低和合规负担沉重的问题。
辉立证券首席股票经纪卓家扬认为,低估值是供需问题,而新交所这些年来推行的“不利政策”造成市场显得“不友善”,促使人们更少买卖股票,导致股价下滑。
新加坡凯基证券分析师黄感恩认为,买方必须认为能够从收购中获益才会出手,因此除牌条例的改变未必一定会推高收购价。
目前已知在寻求自愿除牌,或者被勒令除牌与接到除牌通知的公司至少有13家,包括万德国际(Memtech)、圣和控股(JEP Holdings)、宝德隆(Boardroom)和置富产业信托(Fortune REIT)。
本地股市近年来上市公司私有化的情况显著。大股东、机构投资者和同行基于一些上市公司的估值过低而出手收购。
FSMOne.com股票和挂牌基金研究部股票分析员陈怡瑾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我们认为在下半年,企业除牌情况可能会基于其他因素而增加。例如,由于股票缺乏流动性,可能不值得企业花费金钱和精力继续维持上市地位,企业最终将寻求除牌。”
“挑战者科技(Challenger Technologies)除牌计划失败,但那只是千分之一的情况,是小股东极力争取的结果。”
此外,至少还有另外两家公司中国杰化(Fabchem China)和首航融资信托(First Ship Lease Trust)提出收购献议。尽管它们并没有明确表明最终会除牌,但由于一般上公司在完成收购后都达不到公众至少占股10%的上市要求,因此预料最终也会被纳入除牌之列。
尽管除牌条例改变,普遍被认为能促成更高收购价,但不少受访分析师仍表示事实未必如此。
调整后的自愿除牌条例,可以让小股东对除牌有更大的发言权,也意味着献议收购方可能必须以更高的价格来促成交易,除牌成本因此提高。
分析师建议新交所解决估值过低等问题
本地股市缺乏流动性许多企业宁可除牌
本地股市正吹起除牌风,平均每个月有两家公司寻求除牌,尽管新加坡交易所本月初调整了自愿除牌条例,分析师却认为,今年下半年上市公司的除牌风仍将继续吹,甚至风势会更大。 受访分析师认为,条规虽然改变了,但仍无法改变本地股市受到低估值困扰的局面。根据彭博社数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目前的一年预估市账比(price-to-book ratio)是1.13倍,低于MSCI东南亚指数的1.71倍。
不过,他也指出,根据历史记录,收购价一般上会比交易量加权季平均价(volume weighted average price)高出约15%至20%,让小股东有套现离场的机会。”
分析师也认为,本地股市缺乏流动性,加上许多企业不愿意受到我国过多的上市条规和要求束缚,因此宁可除牌或转到其他股市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