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某一天午后,林荣森为了避雨而在加冷海京楼西餐馆喝咖啡,和餐馆业主闲聊时,得知餐馆有意转让经营权,双方一拍即合,无招牌的第一家全冷气的中高档餐馆随后在海京楼开业。

回教认证小食店生意红火

1977年出生于大成巷的林荣森,认为自己是在比普通人家还要穷苦的家庭长大,父亲来自新山,连同姐姐一家四口住在金文泰的三房式组屋。后来因付不起房贷,全家不得不搬到勿洛,与外公朱亚九、外婆王金花和姑妈等10人挤在一四房式组屋单位。

林荣森加入家庭生意时,无招牌已从大排档提升到小印度的排屋店铺,不过他发现店铺里里外外虽可排上四五十桌,生意算是做大了,可是全家人还是整天忙忙碌碌。

经过一番调整,重新出击的G7田鸡粥活海鲜门庭若市。沈学助透露,冠状病毒疾病来袭之后,旅客突然不再来,生意一下子锐减了七成,在前景不明朗之际,集团已部署应变计划——白天提早开门营业,推出午间快餐是其中之一。

引进多个国际餐饮品牌

林荣森说,他的外公做事向来按部就班,也没有野心,坚持要家人亲自看着生意,担心开分店后,无招牌的独特食谱会外传,当初要开分店,家人花了很长时间去说服他。

林荣森勇敢跨步 提升家族生意

勉强读完小学,成绩欠佳的林荣森被分配到新设立的职业训练局,学习修理汽车,课余时间四处找工打杂赚钱,第一份杂工却因工头“跑路”而拿不到区区几块钱的工钱,之后他当过玻璃清洗工、油站的帮工、机场餐厅厨房助手等等。后来他终于找到一份工资较优厚的工作,当一个货物装卸工人。

——林荣森

被贫穷“逼上梁山”

明眼

很多时候大不见得就是好,小如经营得法,一样可以赚大钱。

孤注一掷借贷开餐馆

林荣森最得外婆的宠爱,日后影响他最深的也是外婆。他说:“外婆步入一甲子后,中风卧病整整10年,70岁去世时虽是一种解脱,不过婆孙情深,哭得最伤心的是我。”

几个月前,集团在波东巴西推出台湾小食店“呵呷嘎”,是另一个业务策略。沈学助认为,台湾快餐小食是小本生意,可伸可缩容易调整,投资也不大。

他说:“我当时认为不能老是原地踏步,必须勇敢地跨出第一步,因此我孤注一掷,以高息向朋友商借了30万元,我估计半年内如果无法开始赚钱,我们只好关门大吉。为了省点开销,我‘包办’店里的电路铺设、装修和粉刷。还好新店一开业就火红,短短四个月我们就回本了,我不但赚了第一桶金,也把无招牌带到另一个层次。”

第三代传人林荣森(林泳深)在竞争激烈的餐饮业脱颖而出,把无招牌海鲜(No Signboard Seafood)打造成响铛铛的金字招牌。

海外分店的惨败经营让林荣森“养伤”了好几年,痛定思痛之后,无招牌在香港铜锣湾Fashion Walk开设的连锁餐馆,店面虽只有澳门的三分一,分店却客如潮来,让他一雪前耻。他说:“很多时候大不见得就是好,小如经营得法,一样可以赚大钱。”

清真式点心屋是旺食集团生意最旺的品牌,集团花了七个月时间取得回教认证,餐馆虽然不大,厨师就有一二十名,它的成功也反映了沈学助和张丽莲在经营上的用心良苦和满满的创意。两人只要都在新加坡,每周有五天会结伴一起到旗下餐馆试菜、讨论,另外两天则到其他餐馆取经。

他坦言经营餐饮业是“很累”的行业,每个阶段、每个时刻都会有许许多多有待妥善解决的问题。他说:“首先要找到地点、租金都合适的店面就不容易,然后是资金的调动,每家新店投入四五十万元是少不了的,接着是台前的服务员和幕后的厨师一前一后完美配合,确保上桌食物美味,服务水平到位,我们也要确保让上门的顾客,以大众化价格享受至高口福之乐。”

沈学助勇于创新 开拓商机

2008年,他拿出20万元积蓄,在实利基开了日式餐馆拉面屋。他说:“拉面屋连续亏损三年,每年大概亏上整10万元,我省吃俭用的钱全投入起步的生意,眼看就快‘灭顶’时,2011年总算开始转亏为盈。拉面屋的生意一好转,我毅然于2013年在桥北路另开清真拉面馆,两年后又乘胜追击在拉面馆的对街开了点心屋,意想不到的是,这两家有回教认证(Halal)的小食店一开业就十分火红。冠病疫情之前,点心店的排队等候时间,往往要15至30分钟。”

旺食集团(W Food Empire)总裁沈学助、首席运营总监张丽莲是情侣档,三年前集团接手G7田鸡粥活海鲜,几个月前开设台湾小食店,和旗下的日式餐馆“拉面屋”“清真拉面馆”,及“点心屋”相辅相成,崛起成为餐饮业的新生力军。

他说:“我当时认为一定要有所突破,不能一直局限在大排档、咖啡店的层次,一定要设法提升生意,打入中高端的餐饮市场,把无招牌的招牌擦得更闪亮,这才是发展生意的生财之道。”

他说:“贫穷使我走投无路被‘逼上梁山’,只要能赚多一点钱,再辛苦、危险的工作我都愿意做,我在机场当货物装卸工人纯靠体力,一天工作12个小时,不断搬运一包包‘死伯重’的货物,饿了就以两毛钱的面包充饥,工作一年也存了一些钱。”

看名商

2019冠状病毒疫情冲击各行各业,餐饮业更是深陷水深火热,无招牌海鲜接班人林荣森,以及旺食集团创办人沈学助和张丽莲,小时都曾穷过苦过,他们是如何挨过比瘟疫还艰难的事业起步时期,为传统行业注入新元素,积极开展新格局?

沈学助出生在经常豪雨成灾的麦波申农家,祖母是割胶工人,母亲是家中老大,八九岁时就每天负责料理全家近10人的三餐。沈学助从小就爱往厨房走动,事业有成之际,开始用心经营最爱的“副业”——餐饮业。

经营四五年后,海京楼的海鲜业务出现放缓迹象,林荣森立即另求突围,一掷整百万元在滨海艺术中心黄金地段开设分店,新店不但是个大型“聚宝盆”,也大大提高无招牌的餐饮品牌价值,与在芽笼、怡丰城和克拉码头的分店“四”鼎而立。

接手拥有20多年历史的G7田鸡粥活海鲜,是旺食集团在业务上的新尝试。沈学助原本就是芽笼G7田鸡粥的常客,三年前G7业主准备结束生意时,他认为机不可失。他说:“虽然两间隔条街的店面,月租需要6万元,不过我觉得田鸡粥是老字号的美食,我不想让它失传,希望把它提升为名闻四方的‘国菜’。”

近年来,在林荣森的精心策划下,在2017年上市的无招牌海鲜先后与中国的小肥羊火锅、韩国的韩式汉堡Mom's Touch Chicken & Burger合作,准备在新马两地大展拳脚。他说:“冠状病毒疾病暴发以来,无招牌业务一再萎缩,不过集团多年来打下的根基还不错,我们正在养精蓄锐,希望把百年一遇的危机,转为千载难逢的商机。”

修读会计的沈学助,本行为人力资源,所创办的星亚控股多年前在香港上市,张丽莲和弟弟联手打造的创世纪集团也随后在港挂牌。

调整策略应对疫情

林荣森服完兵役后,决定帮忙日益旺热的大排档生意。他说:“外婆曾在娘惹家庭当帮厨,慢慢学到了一些厨艺。大排档开始时,就在路边摊卖肉骨茶、叻沙和甜品等。后来,外公外婆双双北上马来西亚各地餐馆学习海鲜菜肴,实地研究人家的独特煮法,改用白胡椒烹煮蟹肉后,螃蟹一天的销量从5公斤卖到50公斤,全家人每天早上7时忙到晚上10时多才休息。”

张丽莲指出,沈学助凡事亲力亲为,重视品质并不断创新,菜单上90%以上的点心和菜品都是独创和手工制作的,例如点心就有五六十种,小小的叉烧包以鸭肉取代猪肉,口感特别好,改变“清真餐等于马来餐”的既定想法,让许多人忽然发现,清真餐原来可做到如此美味。

1981年,林荣森的外公、外婆在阿裕尼玛达路巴刹开了家小小大排档谋生,没有多余的钱定制招牌,于是一切从简就地取材,把一块木板涂上橙色,好让食客可以辨认,招牌菜白胡椒螃蟹远近闻名后,“无招牌”久而久之也变成饕客口中的招牌。

林荣森自认不是“读书的料”,小学一读就是八年。他说:“一来我没有读书的环境,一有时间就要在大排档帮头帮尾,负责把一盘盘的热菜送到客人的桌上;二来从勿洛到金文泰培同小学上课,每天单是搭乘巴士往来的路程就要花上三个小时,很多时候累得不知不觉靠在其他乘客的肩膀上打瞌睡。”

海外市场方面,无招牌在雅加达首站无功而退,2008年在澳门威尼斯人酒店开设分店,面积达整千平方米,超过当时所有无招牌的店面,不过在一年半里亏损300万元后,即结束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