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空白支票”,投资者在评估SPAC首次公开售股(IPO)时,根本无从得知它未来将发展成一家什么样的公司,等于将钱投入一家前景未卜的公司。
而且,保荐人是以非常优惠的条件取得SPAC股权,低至2万5000美元(约3万3100新元)即可得到20%持股。SPAC股价大跌,保荐人不会蒙受严重损失;如果SPAC成功收购,公司上市之后股价也大涨,保荐人的获利可能翻好几倍。
散户投资者虽然有权在SPAC进行收购前,先要求公司赎回股权,但散户仍应该谨慎评估一家SPAC的素质,尤其是SPAC的发起人或保荐人的素质。
除了普通股,SPAC上市也给投资者发售凭单(warrant)。投资者可以视凭单为一项契约,赋予持有人将来以一定价格从公司额外购买一定数量普通股的权利。当投资者行使权力以凭单换购普通股,公司的股本也随之扩大,导致上市之后才买入SPAC股票的股东股权被稀释。
近一年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的热潮不减,引起更多人关注的同时,也招来市场人士批评。
另外,发起人或保荐人一般有两年的时间完成收购。如果两年的期限将至,保荐人仍未完成收购目的,那么在时间压力之下,保荐人可能被迫接受一些素质或前景不佳的公司。而这些公司在借壳上市之后的股价表现估计不会太理想。
此外,SPAC的上市成本表面上比传统IPO低,实际并非如此。假设一家SPAC上市集资1亿美元,包销费用550万美元,但公司保留50%的收益以赎回投资者的股票,那么上市费用就占了IPO有效收益的11%,而不是传统IPO的7%,也不是表面上的5.5%。
SPAC成立的目的,是收购具有前景的公司,让后者借壳上市。SPAC本身不具特定业务,因此也称“空白支票公司”。
发起人或保荐人等同SPAC的管理团队,他们负责寻找适合的收购目标。SPAC既然是空壳公司,自然也不会有营收或盈利等营运指标可供投资者参考,保荐人过去的表现或纪录就显得很重要。
一些SPAC可能在招股书说明它们有意收购哪些特定领域的公司,但它们并没有义务或必须收购该领域的公司。
赎回股票以换取现金的投资者并不受影响,可是SPAC后续收购公司,还须另外集资或引进新的投资者,股东股权可能被稀释。
反对SPAC上市的市场人士也指出,SPAC的股价经常随着市场传出收购消息而飙涨。一旦消息证实了,股价却往往大幅修正,令投资者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