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2009年的别样肉客(Beyond Meat),是美国发展最快的食品公司之一,主要以豌豆蛋白作为原材料生产植物肉产品。2019年它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时的IPO价格是25美元,首日交易上涨163%。

这个市场肯定有得发展,未来将有更多肉食者转到素食,然而,这必须是长期投资,等上10年或20年甚至更久,而在这么长的时间段,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最后能不能取得预期中的理想回报,充满着很多未知。

如今的情况大不同,转角就有素食供应,米其林星级餐馆也为素食者准备餐单,一些国家甚至推出政策鼓励民众吃素,例如法国就要求学校每周提供一次无肉菜单。

人造肉市场的增长迅速,规模也不小,但这个增长是不是强劲到足以支持人造肉公司不断膨胀的市值?而市场的规模又是不是庞大到可以容纳这么多家公司?

另一类是在实验室培育的培植肉(cultured meat),从动物身上抽取细胞后,放到生物反应器繁殖。

人造肉也称为替代蛋白质(alternative protein),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植物肉(plant-based meat),以谷物、豆类等植物性蛋白质制成,概念接近我们吃惯的传统素肉。

800家公司抢攻一块10年后才达到千亿元的大饼,无数有技术、市场、名气的传统食品公司也在分割这块市场,例如家乐氏(Kellogg)、联合利华(Unilever)、雀巢(Nestlé)、正大食品(CP Foods)等。

没吃过牛肉的我曾经尝过据说就跟真的牛肉一模一样的植物肉,吃两口就放弃。它用了甜菜根汁制造血淋淋的效果,太过逼真,看了就很不开胃。问茹素的朋友要不要试试,马上拒绝。吃肉的朋友则翻白眼:为什么要吃假肉?

两年逾15家起步公司 本地设基地培育替代蛋白质

科技食品属制造业 别误以为是新经济企业

别样肉客在疫情的冲击下,今年第三季连续五个季度亏损,原因是运输成本和研发成本增加,还有餐馆在疫情期间关闭也影响了销售额。

环保分子认为,人们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把大片森林砍伐转为牧场和饲料种植用途,严重影响环境,而在生产肉类和乳制品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也会毁坏地球。

这两年有超过15家培育替代蛋白质的起步公司在本地设立基地,Growthwell Foods本周更设立了本地首个大型生产植物食品的自动化生产线,放眼成为全球植物食品供应商。

投资银行巴克莱(Barclays)估计,替代肉市场的规模到了2030年,会从2019年的140亿美元增加到1400亿美元。对比全球肉类市场规模1.4万亿美元,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GFI的统计显示,替代蛋白质公司在2020年吸引到投资者的31亿美元资金,是2019年金额的三倍,单是这一年的投资,就等于过去10年总投资额的一半。金额虽然不算巨大,但突然涌现的投资兴趣,还是值得关注。

投资者在评估这些科技食品企业时,不应把它们当做一般轻资产的科技起步公司来追捧。它们属于制造业,不是新经济企业,面对真实的成本问题,包括原材料成本、研发成本、人工成本、运输成本等等,加上生产的是食物,当中还牵涉到昂贵的市场准入成本,起步公司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人造肉市场的增长迅速,规模也不小,但这个增长是不是强劲到足以支持人造肉公司不断膨胀的市值?而市场的规模又是不是庞大到可以容纳这么多家公司?

该公司股价一度去到235美元,但是光环很快消退,如今在77美元水平,市值从高峰的142亿美元跌至49亿美元。

环保主义抬头,素食者越来越多,素食经济也应运而生。根据市场调研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的数据,2018年全球素食食品市场规模为142亿美元,预计到了2026年将达到314亿美元。

任何事务只要跟环保挂钩,便会成为时尚,风靡全球。

20年前素食者要在外头用餐相当麻烦,来来去去就几家素食馆,出国更不方便了,因为人生地不熟,网络又不普遍,不知道要到哪里用餐。

素食主义已经存在多年,人们吃素多数基于宗教或健康理由,也有人是为了保护动物,至于为了保护环境而吃素的则相对较少。

几天前到一家经常光顾的餐馆,发现它推出标榜“植物肉”的新餐牌。在西餐厅看过用植物肉做的汉堡,没留意它们是否也制成点心。网搜一下,才发现近年暴夯的植物肉已无孔不入。

尽管如此,这丝毫不影响其他植物肉起步公司的估值。Impossible Foods上周二刚筹得5亿美元,并计划以100亿美元的估值IPO上市,比别样肉客高一倍。

人造肉估计很难吸引茹素者,至于能不能让肉食者改变饮食习惯,答案也未必是肯定的。

越来越多名人推崇素食主义,让素食成为饮食文化的时尚潮流,人们想成为时尚的一分子,又不想放弃味蕾享受,于是便造就了在视觉、口感和味道上以假乱真的人造肉市场。

根据关注替代蛋白质产业的非营利组织Good Food Institute(GFI)的数据库,全球目前有804家替代蛋白质起步公司寻求注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