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忠说:“这段日子确实苦,像我清晨6点起床去捡粪便时,气温不过五度至八度,非常寒冷。卖猪狗粪便赚的钱也少得可怜,一斤不过一分钱。”
他强调,自己安排这些饭局会面,并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纯粹是因为他搞餐饮业人脉较广,又喜欢当桥梁角色帮朋友。结果“越帮越多,创造机会越多”,现在不少中国的企业家到新加坡找机会,或本地企业家想进军中国市场,都会找他帮忙牵线。
方志忠说:“一开始我还心想,我对你们这些上市公司老板这么好,为什么你不点鲍鱼龙虾支持我呢,而是点卤面和炒米粉这些菜呢?后来我才想通,大家上莆田就是喜欢我的莆田菜,如果要吃鲍参翅肚,他们大可选择同乐这类中餐馆。”
他也说,莆田员工像个大家庭,大家一视同仁,两个孩子从未享有“太子爷”的待遇。
虽说生活艰困,回忆起这段童年岁月,方志忠却觉得很美好、难忘。
他也透露,一般餐馆进口的是欧洲和泰国鳗鱼,源头价格一吨约1万5000元,他进口的却是供日本最高级料理店使用的日本鳗鱼,一吨约3万元,足足贵了一倍。
现年54岁的方志忠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面对任何问题,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我的本分就是不断找出好食材,烹煮美味佳肴给顾客。这样一直做下来,五年、10年、20年、30年……有如生命线不断延续下去。这需要你的能力与执着,别人要学也学不来的。”
他表示,孩子从小就在店里端菜帮忙,还当过门店经理,对莆田运营相当熟悉。毕业后自然而然地就想到店里工作。
莆田餐馆里有一道食材“头水紫菜”,是采用发芽后30日内收成的极品紫菜,可拌虾头作为开胃前菜,或配搭其他食材制成紫菜海蜊汤。
今年,莆田迎来22周年,《联合早报》专访方志忠,了解他如何在跌跌撞撞中建立莆田,以及经营莆田背后的理念与思考。
整个采访过程相当惬意,因为人称“方叔叔”的方志忠见识多,人脉广,谈起与影星林青霞、印尼“钱王”李文正或是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等人的交往,充满趣味和人生感悟,令人听得津津有味。
当时农村生活相当艰苦,在他八九岁时,每天清晨和傍晚会捡猪狗的粪便,卖给收集肥料的农民,赚些小钱帮忙贴补家用。
经过几年努力,莆田餐馆的高品质新鲜海产逐渐得到好评,建立起口碑,方志忠苦尽甘来,迎来莆田生意突飞猛进。
美食向来拥有凝聚人心的奇妙力量,喜欢热闹和交朋友的方志忠,经常在家中设饭局招待朋友和企业家。
小时候,他主要由外婆带大,家人做菜时他经常帮忙,启发了他后来对家乡菜的热忱。此外,他吃的东西大多是家里自己耕种的,潜移默化中加深他对食材和时令的敏感。
方志忠出生于中国福建莆田的农村,父亲为小学教师,妈妈是家庭主妇,家中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两个姐姐,他排行老四。
方志忠笑说:“这样子是挺好的,我还跟他们开玩笑说,我就是这点要求——你们赶快把生意谈好,钱赚多一点,然后多上莆田多吃一点。”
方志忠笑说:“有人问说,方老板你是不是傻了啊?鳗鱼嘛,只要活的就已经很好了。也有贸易商劝我,莆田是大众化餐馆,不需要买这么贵的鳗鱼。但没办法,我已经吃到这个3万元的鳗鱼,它的味道就是最好的,你让我再拿那1万5000元的鳗鱼给顾客,我受不了,心里也过不去。”
随着疫情限制逐渐放宽,餐饮业预计将迎来春天,方志忠却抱着求稳心态,准备让莆田匀速发展。
盈利共享危机共赴 店长制助熬过疫情
方志忠说,莆田菜肴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坚持好食材,尽量呈现食材原味”。
方志忠现在对莆田的发展有明确方向,但他曾经也走过迷惘的路,卖过“鲍参翅肚”(鲍鱼、海参、鱼翅、鱼肚)等高价美味珍馐。
根据莆田的店长制,店长即一家门店的老板,负责店内所有事,而不仅是集团下方的一个执行者。
好食材不等于贵食材,对方志忠而言,所谓好吃的食物,并非要大鱼大肉,越贵越好,而食材是有时令的,简简单单平淡原味就很好。
唯有来到食材,他却毫不妥协。
想给孩子出去闯一闯
创业首三年,莆田餐馆生意一直做不起,方志忠却坚持不懈,相信只要全心投入,专注用心做菜,必然会得到回报。
爱交友乐牵线 一桌饭让千亿元资产流动
不久前,他就请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冬海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小冬、币安(Binance)创办人赵长鹏等一伙超级富豪,到他家聚餐闲聊。此外,他也招待过万科创始人王石和云锋基金主席虞锋等人。
许廷芳了解情况后,很坦白地告诉方志忠,打这官司没好处。赢了,对方顶多把招牌拿下来,然后换上另一个招牌继续营业。输了,反而制造话题,间接帮了对方。
方志忠说:“中国一些大企业老板和投资人到新加坡找我时,我总是会帮忙引荐一些新加坡企业家给他们认识,像大华银行总裁黄一宗、印尼银行家李文正和他的儿子李棕(华联企业总裁),大家一起吃饭聊合作机会,一桌饭可说有千亿元资产在流动。”
如今,莆田已成为国际连锁中餐馆品牌,吉真那路创始店还蝉联五届米其林一星。
言语之中流露对孩子深深的期待。
迷惘追逐珍馐 才知客为家乡菜而来
他表示,那时他每晚在餐馆打烊后,都会到裕廊渔港的海鲜批发市场亲自挑选食材,有时买到新鲜红斑鱼,他还会第一时间拿到店里处理,一个人工作至凌晨3时才回家睡觉。
方志忠表示,头水紫菜一年只采收一次,被誉为“紫菜中的黄金”,所以价格相对昂贵,是一般紫菜的五倍价格。他大可选用普通紫菜,可是他依然坚持在最好时间段采购最好的紫菜,让顾客尝到极致紫菜味道。
果然,在方志忠的努力下,莆田的生意越做越好,那些模仿他的餐馆陆续都关闭或搬走了。
童年捡猪狗粪便 卖给农民补家用
凭借着对家乡菜的热忱,方志忠造就了莆田品牌的成功,从2000年吉真那路的一家小餐馆,发展为今天在全球19个城市有超过90家门店的国际连锁中餐馆品牌。其中吉真那路创始店还蝉联五届米其林一星。
方志忠说:“有时候做东西,因为你热爱它,你就不觉得睏或寂寞。像我处理红斑时,心里只是想着明天客人吃到这道菜的满足表情,就觉得这是一大乐事了。”
然而,许多消费能力较高的上市公司老板到他的店用餐时,还是点卤面和炒米粉等莆田招牌菜,没点龙虾或鲍鱼等高档菜肴。与此同时,一般消费群却渐渐少来了。
他当时是家中捡猪狗粪便最多的,有一次,哥哥“探听”他捡猪狗大便的“路线图”,第二天运用这份“情报”把大便都捡走。他说起这段往事,笑得合不拢嘴,开心极了。
莆田今年迎来22周年,记者专访方志忠,了解他经营莆田品牌背后的理念与思考。
2000年方志忠与兄弟移居到新加坡,因想念家乡美食而创立了莆田。
今年莆田步入22周年,方志忠表示,无论疫情与否,莆田的大方向始终是稳扎于食材源头,传承匠心烹饪,初心如一。
他表示,一些人认为危机是商机,疫情是捡便宜的好时机,他却认为这犹如赌徒的做法。“疫情后的世界充满不确定性,我真不知道接下来它是一片晴天还是乌云笼罩。而我必须为莆田的未来负起责任,你抱着捡漏心态,那你不就是一个赌徒,谁来承担这个风险呢?”
方志忠觉得这事严重影响莆田的生意,于是找了律师好友许廷芳帮忙。
他说:“我最近在想,这两个孩子还年轻,仍在人生摸索的阶段,是不是该让他们出去闯闯呢?”
作为餐饮集团老板,他没架子,说话自在随性、无所不谈,隐隐中让人感受到他真诚、豁达的性格。
1987年,方志忠随家人搬到香港居住。2000年1月,他又与哥哥和弟弟到新加坡投资开设电子加工厂。工厂几个月时间就上了轨道,不需要方志忠帮忙,非常想念家乡菜的他,便设立莆田餐馆。
许廷芳的一番话,令方志忠顿时悟了过来:吃的东西根本骗不了人,被骗一次后,很难被骗第二次、第三次。最终,他决定要把自己的菜肴做好,提升莆田的竞争力,让这些模仿或盗用莆田招牌的业者知难而退。
现代家族企业不少都面对接班人传承的挑战,方志忠却没有这方面的烦恼。他的两个孩子方泽嘉(30岁)和方泽伟(28岁)如今都在莆田工作,分别负责管理莆田的财务与资讯科技系统以及中央厨房。
过去两年疫情冲击餐饮业,莆田受到的冲击却较小。方志忠认为,这和店长制的成功推行息息相关。
那是大约2005年,正当莆田(PUTIEN)餐饮集团创办人方志忠在吉真那路(Kitchener Road)的第一家餐馆生意走上轨道时,一些业内人士“慕名而来”,在同一条街设立餐馆,并模仿莆田菜单,甚至连装潢和招牌都相似,以鱼目混珠的方式,抢走方志忠不少客人。
莆田是家庭式餐馆,却吸引不少政要、影星和富商。一些朋友建议他走高级餐馆路线,做鲍参翅肚或龙虾等利润较高的菜肴。方志忠觉得这建议不错,在2004年左右转型,推出这类菜肴。
方志忠相信因果关系。他指出,当初设立店长制的目的之一,是要与员工共享盈利。在疫情暴发时,这个制度显现了它的力量,店长主动提出办法开源节流,渡过难关,还联合发微信给他说:“这个疫情危机不是你一个人顶,还有我们几十个店长在后面一起顶。”
尽管如此,方志忠有时反而希望孩子放下莆田的工作,到外头闯一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