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发局数据显示,去年有700家企业展开创新项目,开发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比前年多100家。共有1万7200家企业采纳生产力和技能提升项目,同比减少21.5%。

为了协助企业踏出国门,企发局致力推动不同业务发展形式,包括借助战略伙伴、合资企业或共组财团。例如,新中能源(Durapower)和另外两家本地企业去年与一家泰国可再生能源公司携手在能源转型中采纳新技术。

另一方面,他强调,企业仅实现国际化并不足够,必须同步追求创新,这是开发差异化产品的关键,从而在全球舞台上保持优势。

这些努力预计未来几年可为我国经济带来178亿元的附加值,并创造2万3800份熟练技能工作。

去年参与国际化项目的企业超过2000家,比前年多400家,当中900家是首次进军海外。以区域来看,东南亚依旧是本地企业的最主要目标市场,其次是东亚和北美。

谈到接下来扶持本地企业的方向,企发局主席王文辉在会上说,政府将着重推动企业加大国际化力度、加速创新、获得永续发展能力,以及栽培新一代的新加坡国际企业,向新加坡航空公司(SIA)和凯德集团(CapitaLand)等看齐。

尽管面对不确定性和宏观经济逆风,本地企业仍继续转型和把握发展机遇。新加坡企业发展局(EnterpriseSG)去年与1万8100家本地企业合作,当中更多企业向海外扩张,把握边境重开带来的商机。

企发局星期三(2月1日)发表2022年度报告显示,它去年扶持的企业,一半来自制造、批发贸易、食品服务和专业服务业。

企发局局长方章文在记者会上说,大多数企业已启动或重启国际化进程,阔别三年后首次拓展新市场。他们借助市场进入协助计划(Market Readiness Assistance),洞察海外市场、创造业务线索和销售渠道,要在市场站稳脚跟。“我们很高兴看到更多新手(first-timers)在海外迈出第一步,即便在疫情中。”

通过加大国际化力度等 四大方向扶持本地企业

方章文在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有意提升生产力和技能的企业过去几年已采取行动,尤其当面对疫情限制而无法向海外扩张时,“如今边境重开,商家把注意力转向把握新机遇。”

企发局属下共有11家创新中心(Centres of Innovation),三家在去年成立,分别支持环境建设、美容和个人护理,以及城市农业领域。另外,全球创新联盟(Global Innovation Alliance)网络已扩大至17个城市,去年拓展至阿联酋的阿布扎比和韩国首尔。

不过整体来看,去年展开项目的企业比2021年减少了18%,主要是因为采纳生产力和技能提升项目的企业数量同比减少超过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