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蚬壳公布裁员计划,准备在今年裁掉旗下低碳解决方案业务部门(Low Carbon Solutions)至少15%的员工。这个部门主要涉及蚬壳旗下氢能出行运输、工业脱碳相关业务,现有约1300人。
尽管蚬壳未公布炼油厂的脱售价,业内朋友估计,蚬壳资产预计超过60亿美元。一旦拥有这资产,购买者将可在竞争激烈的亚洲主要石油贸易中心站稳脚跟,建立稳固基础。
政府早前宣布,今年碳税从每公吨温室气体5元调至每公吨25元,2026年和2027年涨至45元,2030年则增至50元到80元。炼油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碳税大幅调高,意味着炼油业者成本将大幅增加。
除了盈利率走低,蚬壳也面对越来越大的减少碳排放压力,包括新加坡今年大幅提高碳税。
新年伊始,陆续看到一些公司的战略部署和潜在交易计划,包括不少人工智能和电动车相关的新兴领域投资。
上月,路透社报道,蚬壳已把新加坡炼油厂资产的竞购者名单缩小到至少四家公司。这包括全球贸易公司维多(Vitol)、中国国有企业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CNOOC),以及分别位于中国福建和山东省的化工公司永荣控股(Eversun Holdings)与滨化集团(Befar Group)。
然而,作为中国国有企业,中海油进行这场交易,预料面临更严格审查。况且蚬壳脱售的资产,买家可能须承担包括潜在碳税在内的债务,债务总计超过10亿美元(13亿3100万新元)。中国政府是否会接受一个短期面对亏损的资产,这是一个大问号。
一边是巨大利润,另一边是看不见底的投入,在利润增长和气候目标面前,萨万做出更现实的选择。
因为这项交易不仅意味着本地炼油行业的大洗牌,还将预示新加坡作为炼油与石油贸易行业枢纽的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能源咨询顾问公司伍德·麦肯齐(Wood Mackenzie)的研究,蚬壳于2022年在毛广岛业务的净现金利润率,低于全球炼油行业每桶14美元的平均水平,乙烯生产成本也是蚬壳在各市场中最高的。高额成本造成蚬壳的本地石化生产业务在过去两年中未取得盈利。
早在去年8月,媒体已报道蚬壳正考虑出售在本地的炼油资产,并聘请高盛探讨可能的交易。
蚬壳去年11月的第三季业绩显示,油气化工业绩强劲增长,带动集团第三季调整后净利为62亿美元,环比增长23%。但集团的可再生能源业务在近三年持续处于亏损状态。第三季亏损额为6700万美元,集团2022年在这板块投资约35亿美元。
俗语说,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危中有机,但反之亦然。处在能源转型关键点,能源公司要不计成本继续坚持转型,还是在清洁转型的路上连踩刹车;新加坡又要如何应对更多炼油大厂的“出走”可能,这些都没有简单的答案。
顺应全球减碳趋势,新加坡今年开始调高碳税,对石化巨头造成挑战,转而却给自身的炼油行业带来冲击。近来,它就面临来自中国和马来西亚炼油厂崛起的一些压力。
事实上,在提高股东长期回报的压力下,去年1月出任蚬壳总裁的萨万(Wael Sawan),多次强调要改变蚬壳的能源转型路径,只不过他的“转型”重点不是加大脱碳业务投入,而是转向利润率更高的石油和天然气业务,坚定地追求利润。
毛广岛的炼油厂建于1961年,是新加坡第一座炼油厂,也是蚬壳公司在亚洲唯一独资持有的炼油和石化中心。曾经,这座炼油厂给蚬壳带来巨大盈利,但炼油厂老化,以及近期疫情影响和行业转变,令蚬壳跟许多炼油业者一样,出现盈利率转弱、发展前景愈发艰难的局面。
蚬壳资产料逾60亿美元 有助巩固买家亚洲市场
又例如永荣控股和滨化集团这两家公司的规模相对较小,也缺乏在外国区域投资的丰富经验。但如果它们合组财团参与竞标,将成为不容小觑的黑马。
我国上调高碳税 炼油业者成本增
针对裁员原因,萨万坦诚回应,这是为了增加公司的利润。
既然蚬壳的炼油厂有着这么大优势,它为什么要脱售这批资产呢?
与业内朋友谈起这潜在交易,他估计交易可在今年完成,但目前竞标战局还有许多未知数,不知蚬壳资产花落谁家。
这是因为全球净零排放举措迫在眉睫,蚬壳面对绿色转型和专注提高公司利润的两难困境。
在这情况下,新加坡是否给炼油厂的整体竞争力带来负面影响,犹如拿石头砸自己的脚,创造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它是抢了碳中和趋势的先机,还是走进了一个风险雷区?
蚬壳在毛广岛(Pulau Bukom)的炼油厂,是它在全球最大的全资炼油厂,每天可处理23万7000桶原油,且乙烯裂解炉装置(ethylene plant)每年可生产100万吨乙烯,就生产规模和影响力而言,都在区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亚洲区域,新加坡无疑是减排措施走得最快、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可说是区域唯一一个实施有意义碳税的国家。相比之下,像中国和韩国虽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 却不见它们准备在2030年前对炼油厂征收高额碳税。
然而,我最感兴趣的,却是一个去年开始发酵、较属于“夕阳行业”的交易——蚬壳公司(Shell)在新加坡的炼油和石化工厂的脱售。
从牌面上来看,中海油与蚬壳有着密切合作关系,而且财务实力雄厚,又在积极扩大业务版图,在这次竞标中被看好赢面机会挺大。
延伸阅读
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石油贸易枢纽之一,也是亚洲石油产品定价中心。能源和化学品行业(包括石化行业)占我国国制造业总产值约五分之一。
蚬壳宣布脱售新加坡炼油资产后,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其他石油化工企业很可能效仿蚬壳,对它们在新加坡的业务启动类似策略检讨。毕竟,新加坡炼油行业的优势已逐步被削弱。
蚬壳炼油设备老旧,如果要应对减排,它就得进行新投资,而且投资金额非常大。但这投资未必能取得高盈利回报。从这点来看,这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蚬壳从长远考虑,更倾向于卖出这些资产。
或许能源转型之路,从来不是一条康庄大道,在前进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时候放慢步伐,走些弯路,绕道而行,反而能避开障碍,更快地抵达最终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