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疫情挑战为机遇 研究生产布制口罩收获大量订单

张露芬后期从定制衬衫扩展到定制西装和裤子,也为不同企业制定制服。(特约陈来福摄)

在谈到竞争的时候,张露芬说裁缝店和成衣品牌都是竞争对手。由于裁缝高度依赖个人服务,雇员难请,她不会在本地开设多家店铺来扩充业务,而是等待一个机会向海外发展。 

“比起生产不知有没有人会买的衣服,为一群已经决定要购买特定款式衣服的客户服务,会更加有保障。”

经过一番研究后,张露芬准备在2020年4月于公司的电子商务网站推出布制口罩,而更巧的是就在推出之前,我国宣布了阻断措施,戴口罩也是强制性的,结果一推出便收到很多订单,这是始料不及的。由于生产口罩是必要服务,工人也因此有工作做,得以维持生计。

CYC已经由三代人掌管,当被问及是否会有第四代接手时,张露芬斩钉截铁地说:“我相信不会。我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我正在构建公司结构,使它成为雇员拥有的公司。”

公司第三代掌舵人张露芬告诉记者,1993年从叔叔手上接棒时,正是公司面临很大困难的时刻,必须收拾之前公司失去方向和策略的烂摊子。

CYC就是创办人张益庆的英文名缩写。1935年,他从中国下南洋开设本地第一家提供定制衬衫的店铺,走过89年的岁月,现在积攒的客户群超过4万名。不过,CYC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解决了库存问题后,张露芬便决定专注于CYC定制衬衫的优势,停止了生产成衣,把精力放在改良缝纫上,后来也从衬衫扩展到西装和裤子的定制服务。她制定的另一个策略就是加入企业对企业的业务,为不同企业如医院、银行和酒店设计和制造制服。

在90年代初,使用电脑不仅还未普及,说起让业务电脑化更是新鲜事,而张露芬就在那个时候数码化了销售点。在回归家族企业之前,她是美国大使馆的贸易专员,当时大使馆已普遍使用电脑,因此她告诉自己,必须实施电脑化以使到运作流程更顺畅。

在上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的辉煌时期,CYC全岛有六家店铺和好几个分销商,位于麦波申的五层楼工厂每个月可以生产2万件衬衫。1984年的经济衰退对CYC是个重大打击,生意额大幅下降,导致一些店铺必须关闭。

提起CYC,大家联想到的就是量身定制的衬衫。拥有一件袖口上绣着名字缩写,剪裁符合身型的CYC衬衫,是许多白领阶级人士梦寐以求的,因为比起成衣,它的价格相对昂贵,但大家也许不知道它已有89年的历史。

“当时,公司也面对大量从中国、马来西亚,以及印尼廉价进口成衣的竞争而失去方向,加上新的购物商场林立,如狮城大厦、莱佛士城,我们的店铺又不在新的购物地区,因此流失很多客户。”

“如果一个裁缝得一边裁剪,一边招待客人,就无法有足够的时间生产,也就无法扩大生意规模。”

接棒31年,张露芬经历过大大小小的经济衰退、金融风暴和疫情,令她觉得最棘手的是冠病疫情带来的冲击,因为那是让零售业务完全静止的事件。

在公司辉煌的60年代,客户遍布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随着需求增加,业务也从定制衬衫扩展到生产成衣。这也导致她接棒后首先面对的是一堆多得无法计算的滞销衬衫。于是她通过货仓促销、大减价等方式,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才清掉所有的货。

延伸阅读

消费者在生活中或许经常看到、接触过一些颇有历史的本地品牌,但未必知道它们是本地企业,更不知它们的悠久历史。“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系列将重点介绍其中三家,了解经营者的创业初心,过程中如何克服艰难,又如何与时俱进,保持竞争力,持续攀向新高峰。

张露芬说:“生产成衣其实模糊了品牌优质定制衬衫裁缝的定位。客户也不再频繁购买衬衫而是等待货仓减价,再加上公司既没有跟上潮流步伐,也没有调整生产量,所以大量库存的问题就产生了。

她相信利用科技壮大规模,例如利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 system)管理库存、订货、销售点和客户的咨讯。她说她会利用政府所提供的各种资源,来帮助公司数码化以提升效率。 

张露芬认为,小企业要把规模做大,就必须要有流程,专人做专门的事。例如,裁缝专心剪裁和缝纫,而招呼顾客的是销售员。她培训销售员能评估身形、量身,以及有足够的产品知识为客户提供咨询。

“以零售业来说,2019年开始感受到放缓,我当时听到有关口罩生产事宜,于是开始研究如何量化生产,打开另一个生意渠道。不过,要设置机器是个大投资,加上原材料短缺,供应商要的也是天价,于是我开始研究制作重复使用口罩的可能性,因为我们有的是布料。”

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