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的三人,一位是有30年工作经验的前导游,一位是前酒店财务,另一位则是前空姐。众所周知,受冠病疫情打击最惨重的行业之一,就是三人所从事的旅游相关行业。他们可说是疫情的受害者,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气馁,反之,都表现出强大的韧力和适应能力,坚强斗志令人钦佩。
安全大使是疫情下催生的新职业。他们身着红色制服出现在公众视野内,维持着公共空间的安全秩序。这样的工作乍看起来好像并不起眼,也没什么重要,其实不然。安全大使属于防疫前线人员之一,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确保公众严格遵守戴口罩和保持安全距离,在防疫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
改变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在冠病疫情下是一种必须。在这个过程中,安全大使起到为必要的相关措施保驾护航的作用,他们的付出应该受到社会应有的肯定。疫情催生了这一新的职业,既满足防疫的需要,也为一些失业者提供了过渡性的工作和收入,相信在疫情逐渐平息,以及人们逐渐习惯新的社交行为规范后,这个行业也可能功成身退,一些大使到时也会回到他们原先的工作岗位。
据了解,全国目前共有3000多名安全大使,主要受雇于新加坡旅游局、新加坡食品局、企业发展局、国家环境局等机构,分布在全岛各地的旅游景区、商场、公园、食阁、巴刹等人流聚集处,维持着社区安全。
应该说,要改变生活习惯和社会行为是不容易的。因此,当局在去年阻断措施实行之初就出动了许多公务员,兼负起劝导的工作。这项工作随后逐渐由安全大使们接替。然而,有些人显然对安全大使的职务不甚了了,有者也因个人偏见而对他们投以异样眼光。一些偏激者不仅不听安全大使劝告,还无礼辱骂他们,甚至对他们动粗。
环境局给出在小贩中心工作的“大使们”的职责,除了要确保公众遵守安全距离措施,也要鼓励和提醒食客在用餐后归还脏托盘、餐具、处理垃圾,并协助确保餐桌清洁。他们还可能须要在不同的小贩中心之间走动,工作并非人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和交谈,是冠病通过飞沫迅速传染的途径,因此,切断这一传染途径非常重要,在人多的地方如小贩中心、巴刹、商场、旅游景点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尤其重要。如果不这么做,一个传染点很容易就会演变成为群聚感染。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也就低估了安全大使的角色和作用。
事实告诉我们,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疫情之所以反反复复,一再失控,主要正是人们不遵守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所致。其实,在控制疫情上,较之其他手段,这是成本最低、最有效且最容易办到的两个做法。对每一个人来说,这都是举手之劳,不过,不少人却因为习惯使然,不愿配合,这也是我们须要有安全大使的原因。
《早报·现在》昨天(7月9日)以“不安时代的安全大使”为题,报道了几位因冠病疫情失业,转行当起安全距离大使的国人的工作经历,道出了个中的酸甜苦辣,相信读者读后都能对安全大使们的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体悟。
类似事件在过去一年多来不时发生,委实令人遗憾。这多少也能反映安全大使的工作并不如一般人想象中那么容易。要应付形形色色的人,吃力不讨好,需要有很大的耐心,也需要有一定的临场应对能力,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愉快。
强制归还碗盘的措施从6月1日起实施,但有三个月宽限期。最近,有公司在政府网站登招聘广告要聘请“托盘归还大使”,引发人们热议这些“大使”的薪水和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