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章程规定,进入大决赛的队伍,各派四名学生组队;也就是说中学组24名学生,小学组16名学生。这40名学生有资格在大决赛一较高低,争取荣耀。但他们仅占参加人数的2.7%,其余97.3%的参加者则失望而归。主办方可否考虑设立表扬奖项,例如,颁给平均分数最佳的20支小学队伍及30支中学队伍,就能让另外200名学生得到表扬,自然能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学好华文。
今年还有另一场大型活动,第九届“新空下”全国学生新谣歌唱及创作比赛。据报道,这些年来参加“新空下”活动的总人数已经达到8300人,相当令人鼓舞。主办方预计出席今年大决赛的年轻人将达到1000人,因此决赛的地点改在新加坡理工学院会议中心。从举行“华文大比拼”的经验设想,如果“新空下”也能走出校园,改在人协新建成的俱乐部举行,除了有更大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公众的关注,对开拓华文生态圈有很大的帮助。
迈入第10个年头的“全国华文大比拼”,吸引了1500名中小学生参加初赛,最终平均得分最高的六所中学及四所小学进入半决赛。
其次,从进入决赛的队伍看,中学组有四支来自特选中学(南洋女中、立化中学、德明政府中学、圣尼各拉女校);相反的,进入决赛的小学组队伍,仅有一所来自特选小学(南华小学)。我建议来年的比赛,中小学组都设立特选学校及非特选学校组别,让更多的队伍有机会进入半决赛,以激励学生学习华文的热情。同时,各队伍中只能有一位非公民参与,而非目前的两名,让更多本地学生有机会参与。
这一次的大决赛,在商场公开举行,吸引了将近800余人到场观赛,其中不乏参赛学生的亲朋戚友,看得出比赛获得家长的热烈支持。此外,主办方共有六个单位,支持单位也有六个,这么多单位的参与,说明华文活动生态圈已经得到很好的开拓。
近10年来,不少社会人士都在埋怨孩子学不好华文,而且归咎于新加坡的大环境。我觉得若要营造学习华文华语的大环境,唯有开拓更大的华语活动生态圈。希望宗乡会馆、社团组织和其他推广单位,也能一起出力,举办更多全国性使用华语的大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