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我认为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课程辅助活动的定义。这类活动难道一定要由学校主办吗?社区有许多兴趣小组,能不能也考虑包括在课程辅助活动的选择范围内?例如,《联合早报》学生通讯员每年都会招收对华文媒体感兴趣的学生,但多数学校并没有开办“小记者采访社团”这类课程辅助活动。课程辅助活动的目的就是希望让学生掌握一些新技能。学校可以考虑与校外组织探讨这类合作模式。

这些建议也有一些局限性,每周要到其他学校参加活动,对学生难免会带来一些不便之处;和校外组织合作需要许多协调工作;学生自主办活动取决于他们处事的成熟度。但课程辅助活动的框架确实还有很多可以优化和扩充的空间,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鼓励在籍学生提出更好的建议,为校园生活增添色彩。

在新加坡,课程辅助活动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活动多数由各校为学生组织,目的是让学生在课业之余扩充学习,得到更全方位的发展。我非常理解课程辅助活动的重要性,但也观察到一些值得重新探讨的地方。

首先,学校通常不会开办较小众的活动,原因是需求量不大的活动,不太值得花财力和精力去聘请教练和安排负责老师。即便开办了,活动每年的招生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虽然对这些活动感兴趣的学生占少数,但如果能够将几所学校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人数还是相当可观的。我认为教育部可以协调,在一些学校开办这类冷门课程辅助活动,并开放给邻近学校的学生。这样既能让这些学生有机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又能资源共享,也解决学员不足和经费的问题。

此外,希望学校也可以考虑让学生自主组织感兴趣的课程辅助活动。据我所知,南洋初级学院的学生在获得校方批准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筹办兴趣小组。我非常赞赏这种做法,这不仅能让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并在筹办社团的过程中,掌握组织和沟通等技能。